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二中學 劉永臻
高中的學習壓力異常大,師生為了提高考試成績絞盡腦汁地尋找好方法,但是很顯然,從地理教學來看,學生目前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就是瀏覽、書寫、口讀、背誦,通過不斷重復來強化記憶,不僅效率低,學生們也十分吃力。
思維導圖這樣一種科學的記憶工具出現后,有望打破地理教學長期以來陷入的瓶頸,幫助學生走出學習的困境,教師應充分了解。
思維導圖目前又被稱為“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是一種簡單但卻非常有效的思維工具。它的作用原理是將需要記憶的內容采用相互隸屬的關系圖表現出來,由一個主題作為延伸記憶的根據,是根據人類左右腦機能不同的特征開發出的一種科學思維方式,甚至能夠將人腦的潛能挖掘出來。思維導圖的具體表現形式以樹狀圖為主,其中可以有文字、數字、符號,以及不同顏色的線條和標識,根據記憶內容的不同,可以自由創作繪制。它的特征和優勢是將雜亂無章的文字性內容變得富有條理,便于記憶。
曾有研究成果得出,思維導圖并不適合直接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特定的知識結構和規律,知識內容是固定且權威的,容不得隨意改變。而思維導圖則強調“自由分散聯想”,很容易令學生展開創意性的聯想,這不適合用于學習固定的知識點。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教師必須將邏輯思考、辨證思考等有益的思維方式滲透進來,逐漸將思維導圖一步步轉化成“學科思維導圖”,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此外還需注意,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知識總結和歸納能力,站在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上分別繪制出廣度不同的思維導圖,充分發揮其優勢。在繪制思維導圖時,要盡可能運用彩色的線條、符號,加深學生記憶,使用一些高度總結的語言,而不是將知識點堆砌在一起,否則很難發揮思維導圖的真正作用。可見,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追求精益求精,不斷完善思維導圖繪制方法的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去運用思維導圖來總結、復習,掌握這種高效的學習方法。
預習是課堂高效學習的基礎,因為高中地理學習任務緊張,知識量多,課堂上的容量較大,學生需要在課前先了解基本的知識梗概和內容框架,因此預習是一項常規性的學習任務。但在實踐中,很多學生的預習都是無效的,他們往往只是非常機械和籠統地瀏覽一遍教材,過后毫無收獲。主要問題在于學生沒有掌握課前預習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應教會學生基本的思維導圖繪制方法,在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時,提出一些關鍵的引導性問題,要求他們將預習的過程記錄下來,整理重要的知識點。比如:在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這一課前,教師先給出幾個關鍵信息:“降水”“蒸騰”“蒸發”“三者之間的關系”等,這些正是本課預習的重點。學生可以借助圖示來記錄本次的知識預習過程,在筆記本上可以將“降水”“蒸騰”“蒸發”按照上下次序排列,分別在詞匯旁畫出雨滴、云朵、水蒸氣等,并用箭頭來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及轉化過程。這樣一來,就將本課的重點內容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學生們在預習階段就對知識點產生了深刻印象。上課時,他們只需翻開筆記本,就能回憶知識點,教師在講課時一點即透,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自主預習很容易跑題,但是如果教師為他們繪制出現成的思維導圖,又很難鍛煉學生的思維。比如:在學習“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這一課前,教師繪制的思維導圖很容易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類交通工具的作用和優勢上,但是這些內容只是本節課的一個小分支,并非重點,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并繪制思維導圖,但為了避免他們在預習過程中“跑題”,教師需要確立預習的主題。本課的預習主題就是本課標題,可以以標題為思維導圖的核心,向下延伸出“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交通運輸布局” “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五種主要方式”這四個分支,在分支下填充一些具體的內容。長期進行這樣的預習以及思維導圖繪制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均能得到顯著提高。
1.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地理課程本身充斥著大量的理論知識,如果教師平鋪直敘地講解,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完全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增強地理課程的探究性。在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繪制思維導圖,還可以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相比于單純的聽教師講課,這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聽課積極性。
以“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內容涉及到了一些經濟地理學的知識,學習的重點內容是地理環境與產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探究地理環境對產業活動的影響,從而了解如何通過地理保護來達到產業調控的目的。這一課的內容屬于學習重點,但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建議采取思維導圖教學法。教師先提出引導性問題:為什么“明前龍井”在日本種不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應該以哪個主題為中心去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在合作探究下,各自發表觀點,最終得出結論,思維導圖的核心為:“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接著教師再提出:怎樣概括農業的概念?農業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合作討論得出這一問題的答案后,便可以在“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這一核心下將思維導圖的分支補充完整。這樣的課程教學活動將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尤為充分,借助一個個逐漸深入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補充思維導圖中的內容,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歷練。
2.突破難點問題
學生在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伴隨著他們知識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習能力的成熟,也能讓他們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遭遇這樣的問題:這個知識點應該放在思維導圖的哪個分支上?應該怎樣尋找思維導圖的主題?哪些知識點屬于這個主題?針對以上問題,教師應培養學生邊讀課本邊標記的好習慣。在教學“地球上的大氣”中的內容時,由于本節包含的知識點包括大氣的垂直分層、熱力環流、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環流與氣候、天氣系統、氣候變化,學生很容易將“氣候”和“氣候變化”混淆,教師應針對這兩部分內容進行重點解析,并分別以“氣候”和“氣候變化”為主題去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最終認識到二者的區別,更好地掌握本課重要知識點。
除了利用思維導圖去分辨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外,還可以將一些抽象的概念簡化,借助圖示對學生們難以理解的概念進行關鍵詞的拆分,幫助學生理解,突破難點。
師生在課堂上共同繪制的思維導圖是復習的最佳材料,因為它的內容具有高度凝練性和總結性,也許通過一個思維導圖就能反映出整個單元的主要知識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同時思維導圖獨有的特征也能讓學生們高效率地記憶重要知識點,達到最佳的復習效果。當然,教師在帶領學生串聯知識點復習時,也可以重新繪制思維導圖,打破學生一頁一頁翻教材復習的傳統方式。比如:在復習“人口的數量變化”第一課時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以“人口的數量變化”為主題,向下分別延伸出“歷史時期”“人口數量”“人口增長情況”“人口變化原因”四個分支。“歷史時期”下又延伸出“農業革命前”“農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時期”和“20 世紀以來”,“人口數量與上述時間分別對應“少”“較多”“持續增加”和“數量多”……通過這種形式總結知識點,學生的復習效率一定能夠提高。
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教師在實踐中尚未取得豐厚的成果,那么必須及時反思實踐方法的問題。對地理這門理論知識較多的學科來說,學生們對這樣一種能夠進行知識分類并高度總結的思維方式需求迫切,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繪制思維導圖并利用思維導圖教學的能力,還要教會學生方法,讓他們用這種方式去預習、復習、自習,最終高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