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實驗小學 楊 帆
鄉土資源指鄉村學校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主要包括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生活經驗等。基于新課程開放、多元的基本理念,新版江蘇省《小學信息技術》實驗教材比以往教材更注重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注重本土文化、民族傳統與教材的有效結合與滲透,如《中國傳統節日》《播放視頻文件》等,展現了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對民族文化傳統和情感價值的訴求與重視。教材旨在建構理念,確立模板,以便拋磚引玉,為教師在把握新課程精神、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開展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提供可資借鑒的操作范本。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本土原生的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領悟其精神價值,并滲透和擴展到信息技術的日常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技能、掌握知識,提高信息素養的同時,能深切地感受到家鄉的燦爛文化,從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促進人格完善,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珍惜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樹立為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建設美好和諧的家園而努力奮斗的思想感情。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同時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為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思想品位,增加信息技術教學的精神含金量,打造屬于教師個人的課堂特色,同時也為開拓學生的思維視野,推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成,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本地鄉土資源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催化劑作用,圍繞本土文化資源“小做文章”,開展富有本地鄉土特色的教學活動。這不僅能為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帶來豐厚的課程素材,從而充實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旺盛的學習激情,進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同時也能夠給學生一個了解家鄉、重新認識家鄉的機會,促進文化自豪感的生成。一舉兩得,教師何樂而不為?我認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我國地域廣博,歷史厚重,自然生態和文化遺存豐富,各地區均有與眾不同的本土自然符號和人文資源,如山川河流、草木鳥獸、名人故居、歷史傳說和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孩子們或司空見慣、習而不察,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于計算機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優勢,讓學生瀏覽本地的鄉土資源、人文典故、風土人情。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們的家鄉——同里是千年古鎮、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是國家AAAAA 級景區。同里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名勝古跡眾多,如退思園、珍珠塔、羅星洲等,并擁有宣卷、贊神歌、剪紙等一批名聞遐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熱愛家鄉教育的絕好題材。
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便將鄉土資源的教育鑲嵌進了江蘇省教材第21 課“遨游網絡世界”的教學內容中。在學生掌握了瀏覽網頁的一般技巧后,我設置了讓學生們分組上網瀏覽家鄉同里的名人、名勝古跡、地方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任務。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瞬間被激發出來,對所學知識充滿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進行網上遨游之后,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每個小組選一個同學上臺談談對家鄉的新看法、新感受,使學生將新了解到的知識升華為理性的認識,積淀為情感的表達。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們意猶未盡,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用搜索引擎在網絡上搜索、游覽家鄉更多的名勝古跡,在感受家鄉自然風光、加深對家鄉了解的同時,開拓視野,學會欣賞富有美感的事物,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這樣,既使學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也使他們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審美的教育,把信息技術學科技術技能的傳授和價值觀念的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
鄉土資源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共同體的礦脈和寶庫,是本土文明的土壤和根基,為其發展、循環和更新提供著不竭的動力與養料。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施教理念往往囿于課堂教學,局限于書本,守成有余而創新不足,在教育與生活之間劃出了人為的鴻溝,在形塑學生的實踐感上存在著缺陷。挖掘本地鄉土資源,并將其引入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中,需要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家鄉歷史文化、名勝古跡,親身去體會本地的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從而改變觀念,開拓視野,拓展多樣化的教育渠道,真正在課堂教學中重構教學內容,并把鄉土文化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之中。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可以先行布置實地了解本土文化資源,參與其活動的學習任務,鼓勵家長帶孩子參觀游覽家鄉的名勝古跡,了解家鄉的歷史,以及新舊變化,或通過學校組織孩子們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游覽、觀摩,甚至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出,讓孩子們獲得對本土文化的感性知識和情感體驗。而在課堂上,則讓學生們利用所學知識,把通過走訪本土文化、參與本地文化活動而獲得的圖片、視頻、文本等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如圖片的裁剪,圖片色彩的調整、放大,視頻資料的剪輯,聲音的加入,以及文本的美化、段落的刪節,等等。這樣,學生們不僅能真切地感知到家鄉的風景之美,加深了對家鄉歷史和文化的理性認識,而且也提高了收集、編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實際運用信息技術的綜合技能,這對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應當與應用相結合,知行合一,知識的汲取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在主體的經驗中獲得回應和強化,這樣知識才能被真正掌握,內化為個體的本能,并成為激發創造力的源泉。信息技術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跨平臺的應用系統,在以計算機為載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多種學科的知識。在為學生提供廣闊學習空間、學習多種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為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開辟了巨大的可能性。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創作,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發表獨具個人特色的作品,真正開發創造的潛能。就這兩方面而言,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鮮活的背景和底色,鄉土文化資源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優勢。“制作PPT”單元的最后一課“主題活動2:創作演示文稿”的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首先,教師可以就演示文稿的文本內容提醒學生,建議他們選取自己有一定認識與了解的鄉土資源作為描述對象,譬如介紹古鎮同里的風景、建筑、人文歷史或非遺項目,以風光介紹片或文化項目專題片的形式和主題進行文字編輯和圖片加工。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搜集資料,比如著名導演顧長衛為同里拍攝的宣傳片《情歸同里》、省級非遺宣卷的演出照片和視頻等等。然后,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對描述對象的認知,利用所學信息技術的知識和能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再創造,創作出具有個性特點,帶有情感、體溫的PPT 作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從中選出優秀的作品在全班進行視頻展示,并重點強調作品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元素和創作者個人的特殊印記,營造出崇尚創造、力求吐故納新、不人云亦云的良好氛圍。
眾所周知,鄉土文化素材是學校教學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通過形式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將它們展現出來,讓孩子們對民族傳統和鄉土文化增加了解、加深認知,無疑有著薪火相傳的重大意義。對于學生們而言,生動有趣的民俗和民間文化無疑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吸引力,是他們所想學的、樂學的。因此,充分挖掘本地鄉土資源,豐富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內容,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掌握技術,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又可以對他們進行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增加對家鄉的文化自豪感,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珍惜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念,為他們形成健康、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打下基礎。而鄉土文化資源的引進和融匯,無疑也將會賦予信息技術教學以堅實穩固的價值支撐,并提供推進學科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