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江蘇南通市蘇通科技產業園區實驗學校)
教育學領域中的“墾”文化是以挖掘、開拓為核心的新的教育理念,是九年一貫制德育教學中的新實踐。在“墾”文化的指導下開展九年一貫制德育需要學校結合自身與客觀環境的變化,開展本校的德育工作。
“墾”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改革開放前,我國就大面積開展了“農墾”與“軍墾”工作,不僅為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形成了以“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為核心的“墾”文化。教育學中的“墾”文化相比傳統意義的“墾”文化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特色與時代內涵,“墾文化”是基于九年一貫制、農村環境,對農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促進個體的身心協調、全面發展的育人主張。具體表現為“墾”文化的核心被集中在開拓與挖掘上,即教育工作人員在進行教育工作時,應對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及學生特色進行充分的挖掘,從而開拓出適合客觀情況要求的教育方法,保證教育質量。
九年一貫制德育核心在于強調德育一以貫之,從學生入學開始到基礎教育階段結束,始終貫穿德育內容,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德育的效果。
對“墾”文化理念下德育內容的剖析,發現兩者的融合具有可行性。為此,要充分挖掘系統方案,形成完整的德育框架,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必要支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墾”文化在教育領域是一種全新理念,雖然目前與學校德育實踐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但其所展現出的價值毋庸置疑。
學校德育空間的挖掘對學生的成長是多方面的,在傳統的德育實踐中,圍繞的內容多是以枯燥的理論知識為主,教師采取的模式是“灌輸式講解”,導致很難適應學生的需要,學校德育空間被壓縮,展現出的有效性明顯不足。為妥善處理好這一問題,積極嘗試學校德育空間的深度挖掘,整理與分析德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從“墾”文化理念出發,以“勞動體驗、勇于開拓”為核心,讓德育工作可以形成系統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實踐中,達成良好的德育學習體驗目標。由此可見,相較于傳統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德育實踐模式,顯然“墾”文化理念的融入,讓學校的德育空間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對于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廣大學生而言,正處于成長關鍵期,該時期學生的成長環境,直接關系到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傳統的德育模式受重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新方法、新內容的支撐,但從反饋回來的效果來看,學生的健康成長環境并不理想,主要是德育工作內容模糊,側重點不夠明確。“墾”文化的融入,讓德育明確了新的發展方向,學生能夠從“墾”文化理念下的全新活動內容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感知,讓德育的價值得以展現,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必要支撐,突出“墾”文化理念的獨特魅力與內在價值。
“墾”文化要求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性格特征,并結合不同特征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德育方式。基于此,在九年一貫制德育實踐中,應在“墾”文化的指導下,為學生建立起開放式的德育檔案,具體可從兩方面入手。
1.檔案評估結果的科學性。開放式的德育檔案應包括學生的基礎信息、基本成長經歷、性格特點、發展評估、可塑性強度及教育方法。學校應組織一線教師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評估。同時,學校管理人員、教職工團隊還應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開展關于學生家庭與社會關系情況的走訪工作。在德育檔案中融入家庭成員與社會相關人員的具體意見,保證檔案資料的全面、具體。在此基礎上,為保證檔案資料的科學性,還應將參與評定的教職工及校領導的原版工作意見附在檔案尾部,為后續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2.檔案的開放性。學生的德育發展具有突變性特點,即學生易在經歷一定突發事件后,對德育的理解產生顯著性提升或下降。因而,學生的檔案需要保持開放性,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對檔案進行調整。具體可采用定期調整與不定期調整相結合的模式。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可將半學期或一學期作為定期調整的期限。同時,一線教師可結合實習工作中的發展情況,提請召開不定期會議的權限。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直接賦權給一線教師,從而保證不定期會議的效率。
“墾”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創新教育方法,結合客觀情況的變化,調整教育方法,從而保證教育措施的時效性,充分滿足教育實習工作的需求。具體可從兩方面入手。
1.建構完善的德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是多維一體德育體系的基礎。九年一貫制德育也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即從學生入學開始到基礎教育結束,均要貫徹德育內容。基于這一客觀情況的變化,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德育體系,即小學階段的德育應包括哪些內容,初中階段的德育應包括哪些內容。在不同階段應實現何種效果及發生問題時如何糾偏。我國多數地區已經開展了九年一貫制德育實踐,因而在建構德育體系時,應充分吸收這些經驗。如北京市某中學在實習總結的德育體系應以自我發展為核心的經驗,可作為其它地區建構的重要參考。
2.家庭與社會的參與。在文化的沖突融合和世界多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教育環境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學術研究中不斷提示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德育的作用。基于此,學校應建立家庭與社會充分參與的多維一體的德育體系。學校應組織學生家庭充分參與到德育工作中,具體可通過布置協同作業的方式,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社會活動,如協同完成敬老院的打掃工作。同時,學校也應積極聯絡社會機構參與到德育工作中,如湖北某中學與學校附近的網吧聯合,針對存有網癮的學生,采用學生自主勞動換取網費的方法,成功教育了學生學習珍惜勞動成果,控制享樂思想。
“墾”文化理念下德育模式的有效實施,要求學校的領導層面推行德育實踐,把“墾”文化理念落實到實踐中,結合學校的相關情況,對中小學杜宇模式進行有效選擇、綜合運用;要完善中小學德育模式的評價體系,完善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健全德育模式。
1.學校領導推行“墾”文化德育實踐。學校是中小學德育模式實施的主要載體,學校領導特別是校長,作為管理者,應該積極落實“墾”文化浸潤下的德育實踐,這樣有利于正確解讀國家的德育要求,從而全校上下得以貫徹執行。校領導要將“墾”文化的理念和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順應中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因勢利導地進行德育滲透,積極落實“墾”文化德育理念。
2.健全中小學德育模式評價體系。健全德育模式評價有助于完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評價體系包括德育模式實施過程評價、學生參與評價、專家修訂評價,以及學校差異對比評價四個部分。在德育模式的實施中,需要全體教師參與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平靜過程,定期匯報在德育實踐中所發現的問題。學生是德育實踐的主體,他們對于德育模式的實施應該最有發言權,針對現有的德育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調查問卷,進行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評價反饋。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從理論的高度對學校的德育實踐中的關鍵環節進行問題分析,尋求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校際間的差異對并批改就,可以開闊學校眼界,學校校長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不斷更新和完善中小學德育模式。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在分析“墾”文化與九年一貫制德育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開展德育工作的具體方法,具體包括:建立開放的德育檔案;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多維一體的德育體系;實施有效中小學德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