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蓮 (甘肅永昌縣第五中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作品,位列四書之首,它記錄了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書二十卷11705 字,體例體裁上屬于語錄體散文,編寫者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作為我國古代經(jīng)典之作,人教版、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均對其有所選入。從內(nèi)容上考量,《論語》也是對學生進行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好讀本,其教育策略包括:
對初中生進行基于《論語》經(jīng)典的國學教育,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理解上的條件。加之《論語》中蘊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需要循序漸進。為此,一是做好鋪墊工作,指導學生圍繞重點進行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祛除學生的膽怯心理。例如,就《論語》而言,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全面、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跡或人物形象、專家學者對《論語》所寫內(nèi)容的概括或不同方面的評價等。孔子的生平如其生死時間、名字、祖籍、主要活動或事跡等。人物形象方面如作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開創(chuàng)的私塾教育或私人講學風氣以及儒家學派等。學生提前收集了,則對學習《論語》來說做好了鋪墊,等于創(chuàng)設(shè)了學習《論語》的故事語境,即使學生文言文基礎(chǔ)薄弱,也能夠借助已經(jīng)了然于胸的故事理解《論語》原文。二是整體把握《論語》框架,對這一典籍進行整體性認識。人們認識事物,往往是先整體后局部,在整體上形成某種印象后,再從各個方面進行細致地了解。學習國學經(jīng)典《論語》也是這樣,教師可以先從整體框架上指導學生進行全書的一個大概的了解,為下一步細致學習打好基礎(chǔ)。例如從整體上把握其基本結(jié)構(gòu),“學而第一”講務(wù)本的道理,以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為政第二”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記錄孔子對“禮”“樂”的看法;“里仁第四”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第五”講對古今人物及其得失的評價;“雍也第六”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述而第七”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記錄孔子、曾子的言論以及對古人的評價;“子罕第九”記錄孔子言論,突出孔子的行事風格及所提倡、不提倡的事;“鄉(xiāng)黨第十”記錄孔子衣食住行、言談舉止和生活習慣;“先進第十一”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及其對弟子的評價;“顏淵第十二”記錄孔子教育弟子實行仁德、為政及處世;“子路第十三”記錄孔子為人、為政道理的論述;“憲問第十四”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對修身為人之道、對古人的評價;“衛(wèi)靈公第十五”記錄周游列國時孔子和其弟子對仁德治國的看法或言論;“季氏第十六”記錄孔子對君子修身、用禮法治國的論述;“陽貨第十七”記錄孔子對仁德、禮樂治國之道的論述或闡發(fā);“微子第十八”記錄古代圣賢事跡,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國中的言行,還有世人對于亂世的看法;“子張第十九”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對求學為道的探討,以及弟子對孔子的敬仰或贊頌;“堯曰第二十”記錄古代圣賢的言論和孔子對于為政的論述,等等。如此,先讓學生整體把握《論語》的框架,對書中內(nèi)容有整體性認識,進行分章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論語》中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對后世影響巨大。北宋政治家趙普在臨死時就對宋太宗說過一冊《論語》打天下、治天下的遺言,可見其影響之大。
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國學經(jīng)典《論語》,核心還在于學習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感知其歷久彌新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對《論語》的思想進行梳理,對《論語》的影響進行分析。一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按照不同學生的個性進行不同的教育。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這一思想。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他在教育實踐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同樣是學生但還是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像高柴的愚笨、曾參的遲鈍、顓孫師的偏激、仲由的魯莽,等等。為此,針對個性不同的學生,他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導他們走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之路。二是引導啟發(fā)的思想,即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表達思想,在彼此交流中學習,按《述而》中說的,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在學生未“憤”未“悱”時,教師就要“啟”之“發(fā)”之。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但還是突破不了最后一道“屏障”時,教師再加以點撥,使學生豁然開朗,以至于享受成功的快樂,“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在引導啟發(fā)時還要利用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的思維,以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可見,這一方法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chǔ)上,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機械灌輸與接收,重視學生善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學與思、學與習結(jié)合的思想,按照孔子說的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為政》),“學而時習之”(《學而》)。其中的“學”指的是淺層次的知識獲取,“思”指的是對知識的分析和思考,“習”就是時時回顧、常 得 常 新。“學”“思”“習”,“學”為 先,“學”是“思”的基礎(chǔ),“思”要和“學”結(jié)合;“學”之后還要“習”,即“溫故而知新”(《為政》)。這樣,“學”而“思”,“學”而“習”,“習”而“學”,“學”而又“習”,由淺入深,由廣到博,則必定日日有所得。四是“樂學”的思想,即《雍也》中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怎么才能讓學習變得有樂趣?在他看來就是學有所獲。有收獲,就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讓人更加主動地去學。學生在梳理《論語》中飽含的重要教育思想的過程中,結(jié)合古人對這些思想的評價和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能夠中肯評價這些思想,這樣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就會更為深遠。
在這一階段,就要指導學生進行細處探究,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經(jīng)典句子進行細究細研,以致透徹理解其中包含的深意,以此指導自己的言行,達到修身養(yǎng)性、推己及人的目的。具體方法上,可以從課內(nèi)對《論語》節(jié)選課外的細究細研到課外對《論語》中名句的學習。課內(nèi)的細究細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中的《論語十則》。例如學習其中的第一則,就可以結(jié)合翻譯、背景進行解讀:孔子周游列國時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采納自己的治國主張,但事與愿違、遭人冷眼、處處碰壁。在如此情況下,他毫不怨恨,毫不生氣,即使不被理解,也不失君子之風,體現(xiàn)出他不同常人的豁達與自信。由此啟發(fā)學生,人生的不如意、不被知很多很多,一旦遇到此種情況,大可不必抱怨、生氣。在豁達之中,敞亮自己,才能顯示自己的胸懷和自信。再如第二則,它是說學習和思考的關(guān)系,結(jié)合注釋,分享寓言故事給同學:一位老人養(yǎng)了兩個兒子,兒子分家產(chǎn)時把父親留下的寫有“學問”的匾一分為二,一個兒子拿了“學”,一個兒子拿了“問”。拿了“學”的兒子遵照匾上“學”字拼命地學,拿了“問”的兒子遵照匾上“問”拼命地“問”,但是,最終兩人都一無所成。由此學以致用,讓學生懂得學思結(jié)合,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不能把學和思割裂開來,才能成就學問。還如學習第三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結(jié)合注釋理解大意之后,就時時反省自己的修養(yǎng)辦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或?qū)W習中去,時時考量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準則,以此反躬自省、自我批評,不斷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并把這些經(jīng)典的思想進行弘揚,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總之,學習國學經(jīng)典需要方法。從整體把握框架到梳理其中的思想,再到學以致用推己及人,才能學得輕松,學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