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召軍 (山東沂南縣辛集中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名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引領教師自覺成長的重要法寶,是加速教師進步的重要因素。李鎮西、陶新華等師從朱永新,鄭立平、鄭學志等師從張萬祥,都得到了長足發展。自身努力加上名師的點撥、引領會讓教師的專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從名師的成長歷程來看,學習名師就要學習名師的特質。
名師們都是不甘平庸、不隨波逐流的,他們都教得認真、活得清醒,嚴格要求自己,將教育的擔當自覺承擔,懷著對教育的虔誠之心,為自己的發展設定目標、制定規劃,讓專業成長有章可循。而且他們更懂得將大目標進行分解細化,融入日常教學生活中,加以破解完成。
鄭立平借鑒許多名師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設計了8 個“五年計劃”,進而從新任教師、熟練教師、勝任教師,再到有經驗的教師、有一定專長的教師,最后發展為優秀教師和專家型教師;李鎮西老師有專業發展的“五個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課,每天至少找一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每天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每天寫一篇較有深度的教育隨筆,每天讀書不少于一萬字。
要成為名師,首先要胸懷大志,有崇高的教育情懷,有成為名師的理想;其次,還要善于規劃自我,明晰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從站穩講臺到校內骨干到域內名師,都要有明確的時間節點。有了規劃,便有了行動的指南,便有了前進的方向,這樣才能付諸行動,才可能走進名師、成為名師。而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渾渾噩噩的人,缺乏規劃、不懂經營的教師只能甘于平庸,是很難成為名師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名師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經得起誘惑、穩得住心神的,名師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在屬于自己的空間、時間里與書為友、與先哲對話,極力汲取書籍的營養,學習他人的教育之道,省察自己的教育得失,在學習借鑒中前行、在修正完善中進步,守得青燈黃卷,樂在其中。
任勇老師藏書6000 余冊,還訂閱了所有能訂到的數學雜志和許多教育雜志;湯勇局長不喜歡文山會海,總是喜歡泡在書店里。
冰心曾經這樣說:成功花兒,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遠離喧囂,甘于寂寞、甘愿孤獨才能有時間學習、思考,才能有精力研究、創新,專心致志、勤于鉆研才可能突破自我,做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才可能化繭為蝶、實現華麗轉身。
名師之所以成名就源于不知疲倦地自覺成長,不安于現狀、不抱殘守缺,他們愿意為專業發展積蓄能量,他們愿意為學生成長助力,他們更愿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游刃有余,讓課堂變得綠色、高效,成為教育的行家里手。而他們的成長軌跡就是不間斷地讀書——寫作——實踐——反思,在專業成長中遠離職業倦怠、充盈內心,體味職業幸福,守望學生成長,給予學生更有效的指導,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成長的指路人,以高度的專業發展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博覽群書。教師的底氣和信心就源于閱讀。閱讀豐厚了成長的底蘊、豐富了發展的素養、開闊了視野,正是閱讀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激發了成長的動力,迸發了成長的活力,進而有所創新,獨成一家。魏書生喜歡逛書店、博覽群書,從盲目讀到興趣讀到計劃讀;王君不僅博覽群書而且積累了數萬字珍貴的讀書筆記……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張新洲認真分析了20 位教育家,得出結論:讀書是成為教育家的基本成份。在閱讀中既可走進孔子、蘇格拉底、夸美紐斯、約翰·洛克,又可走進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書生、李鎮西,研究他們的著作,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借鑒他們的成長。
不斷寫作。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沒有寫作相伴的閱讀是淺閱讀,是未經大腦的閱讀,是不能抵達內心深處、碰撞思維的。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但他卻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跡般地寫了40 部專著、600 多篇論文、約1200 篇兒童小故事;魏書生自1978 年開始每天一篇日記,而且堅持和學生一起寫,進行道德長跑;吳非老師從教中學開始寫了百萬字的隨筆、教學雜記,從1998 年開始寫雜文,為教育吶喊;李鎮西從上中學開始就堅持寫日記,幾十年如一日地給他的學生寫教育日記、教學隨筆、教學反思,與學生家長通信,為他的學生編輯班級史冊,當校長九年,共寫了近六百萬字的工作日記。寫作的過程是思維流淌、教育智慧形成的過程,是靈感閃現的時刻,完全可以說教育寫作會成就名師。
注重反思。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需要不斷修正教育教學方法,盡量減少失誤。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于漪老師在教學中,貫徹著“三個關注”(關注自己、關注理念、關注學生)與“兩個反思”(理念反思和行為反思)。
懂得反思的教師才可能從日常教育教學中吸取教訓,修正教育行為,改正錯誤,增加教學機智。課堂的導入、結束、活動開展、問題設置、生成與預設的關系、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重難點突破情況,學困生轉化、問題生轉變、班風形成、班級文化建設、學生關系,以及閱讀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影響、聽報告的收獲、對教材、專家的質疑等都可以作為我們反思的內容。
“名醫一把刀,名角一臺戲,名師一堂課”。名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學一線,都是在課堂摸爬滾打中歷練出來的,而且在教育教學中自我加壓,承擔多項事務,在做好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鍛煉,成為了學校的骨干和中堅力量。他們在工作中勇于擔責、不拈輕怕重,樂于奉獻、不計得失,在承擔責任中歷練了自我、豐富了自我,同時也成就了自我。
李鎮西在擔任校長時依然教著語文;魏書生在擔任校長時既是班主任,還是語文老師;吳正憲工作三十余年,始終沒有離開課堂;于漪老師上了2000 多節公開課;竇桂梅、王君、余映潮、支玉恒、華應龍等名師,哪個不是上課的高手。從一定意義上說,不逼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不挑戰一下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能。積極從事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投身教科研、主動閱讀寫作,都會磨礪自我,鍛煉擔當意識,提升教育教學技能,進而成為優秀的教師,邁進名師行列。
魯迅說過:“如果一個人,能用十年的時間,專注于一件事,那么他一定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名師的成長過程就是研究教育的過程,就是接近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過程。這種研究需要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也正是這種堅持才讓他們成為了本學科、本領域的行家。
呂型偉在50 年代沒日沒夜地搞教改,抓質量,親自上課示范,為了讓更多的勞動人民子女上學,他費盡心思,創造了一種“三班兩教室”的辦學模式;于永正老師總結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的五重教學特色;王崧舟創建了“詩意語文”教學流派;葉瀾教授提煉出一節好課的五個標準“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胡云琬老師概括了一節好課的六有標準“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邱學華創立了嘗試教學法;李吉林窮其一生對情境教育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王君創立了青春語文;斯霞創造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小學語文分散識字教學法……
正是名師的勤于鉆研、對本專業的深刻感悟,才積淀出了無數創新成果,為教育教學奉獻了樣板,縮短了我們的探究時間,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提高了效率和質量。“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在受惠的同時更應該是感激,一方面要繼承這些名師思想,另一方面還要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將其發揚光大,結合時代特點充實、完善,使之更符合我們的教育教學。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只要教師對教育心懷敬畏,對時代心懷感恩,對學生成長抱有希望,就會主動獻身教育,就會主動發展自我,更會愿意向名師學習,努力成為名師。當然,成為名師是為了向同行貢獻智慧、為學生發展加油助威,而不是華而不實地炫耀自我,作為撈取功名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