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孝梅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少兒業余體育學校)
教師控制課堂的能力,絕非是使學生亦步亦趨,教師要通過設置重點目標建立具有彈性的課堂,控制課堂教學的整體框架以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態度。而更細微的如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則未被考慮到被控制的范疇,需要學生自主進行。所以,教師對課堂的控制,也絕不是收回已經賦予學生的主動權。為了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引導學生進入更為理想的學習狀態,筆者基于全局視角,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教學為例,對課堂進行宏觀控制。
重點目標如同“主干路”,為學生提供方向指引。所以關于重點目標限制學生思考,學生在教師設置目標的那一刻就失去自由理解的說法是欠妥的。課堂必須具備可以統一學習步調的秩序,而重點目標的設置為學生共同學習提供了軌道。但在目標設置時,很多教師放棄全局觀念,將一些知識細節也作為重點目標,過分干涉學生的學習,使他們在閱讀中無法品嘗發現問題的驚喜,這樣的目標設置是失敗的,它壓縮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使他們錯失發現更多知識的機會。因此,教師要注意重點目標設置,并將目標設置作為拓展學生學習思路的一個手段。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民國詩人林徽因的一首現代詩。由于詩人將內容與形式融合,成就了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美學特點,使人在吟詠中感受詩人美妙的情愫。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具備統一的學習步調,教師基于全局觀念進行重點目標的設置。目標的設置既要圍繞詩歌進行,又要拉遠與詩歌的距離,為學生留出自我閱讀而獲得更多知識細節的空間。例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重點目標:談一談怎樣的“你”能夠讓作者用“四月天”為喻。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發現很多細微的知識點,如你的“笑”是怎樣的?黃昏中的風是怎樣的?百花、月圓、放芽、白蓮、燕等在作者的筆下又是如何的?另外,有的學生認為顏色也包含作者的感情色彩,也是理解詩中“你”特點的閱讀角度,所以有些學生畫出表現顏色的詞。還有的學生從句子比較特別的轉行形式入手,感受整首詩呈現的節奏感,判斷作者在這首詩中植入對“你”的情感。學生能夠發現這些細節知識,因為教師拉遠了目標與這首詩的距離,詩歌的學習空間得到拓展。
如果教師這樣設置目標:詩歌的每一節分別贊美了什么?這個問題同樣是為了引導學生解讀詩歌中的“你”和“四月天”的關系,但由于目標太明確,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壓縮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另外,會使詩歌解讀過于強調目的性,削弱了學生對詩歌美的感受。隨著學生的回答:第一節贊美“你”的輕靈光艷;第二節贊美“你”的柔美與恬靜;第三節贊美“你”的莊重美好;第四節贊美“你”新鮮柔嫩;第五節贊美“你”的暖和希望。詩歌主旨一覽無余,詩歌的神秘感就被破壞。同時,學生探索詩歌的興趣也隨之衰減。所以教師要基于全局觀念進行重點目標的設置,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控制課堂,維持學生與文本的秩序。
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一定是張弛有度的,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呼吸、有節奏、有生命。但收放自如是有規則的,要“順時而動”“因機而發”,在合理之處收,在得宜之處放,把握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時機。“收”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目光轉移到文本上,緊扣文本的根底、主線。“放”是指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目光從文本移開,將學習探索空間拓展到廣闊的世界。而“移開”,也是為了更好的歸來,利用吸取到的資源服務于文本解讀。一收一放內外聯合,學生的學習進展得到有效的推進,在這里收放要彼此依賴、自如和諧。無論教學流程怎樣的起承轉合,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終緊扣文眼,有明確的指向。無論怎樣的神游其外,都必須有意有法,從文本發散又能回歸文本。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主線是“你”,所以“笑響”“點亮”“閃”“鵝黃”“綠”“白”等詞都是對“四月天”和“你”的描繪,首句、尾句相呼應,都寫道“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教師緊扣這兩句,對學生進行解讀的引導,讓學生理解詩人用四月天比喻“你”的用意,表現色彩的詞匯的作用,以及一些動詞呈現出的表達效果等問題。但當學生理解這些之后,就會想要知道詩中的“你”到底是指何人。為了破解“你”的身份,教師可以讓學生涉獵一些文本之外的故事,比如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故事,林徽因與梁思成的輾轉結合。這不僅會增強本首詩的情感底蘊,還會給學生理解詩中的“你”提供依據。通過對與林徽因相關的故事的了解,有的學生將詩中的“你”理解為徐志摩,認為是詩人用一種浪漫的方式悼念心中所愛。有的學生則認為詩中的“你”寫的是自己的兒子梁從誡,表達對兒子出生的喜悅以及對他的珍愛和希望。在這里,教學實踐收放自如,教師既能使學生緊緊圍繞文本進行分析,又能引導學生拓展出去,在文本之外找到解答文本謎題的依據。對于詩歌的藝術特點,教師也可運用同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首先了解新月派和新月詩,通過理解新月派所主張的三個美學標準,對林徽因所作這首詩進行賞析。例如有學生依據建筑美進行分析,認為這首詩一至四節句式結構一致,構成復沓、對稱的詩歌樂章,展現出一幅幅四月天的美麗畫卷。同時,詩人運用排比形成明快起伏的節奏,使人吟詠而覺四月天在眼前流轉,展現出一種音樂美的特點。畫面美更不用說,詩情流轉到哪里,畫卷就在哪里展軸。
威柯珀說“知識越多越令人陶醉”。那么,如何使知識多起來呢?除了知識可以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積攢,還可以通過知識的生成不斷累積。所謂知識生成,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一篇文章想到要去閱讀另一篇文章,從閱讀一本書想要去閱讀下一本書,從閱讀一類書想到要去閱讀另一類書。為什么會產生連續閱讀的沖動?主要原因是因為上一次閱讀會提供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在書本或文章中找不到答案,所以強烈的好奇心會催促學生盡快進入下一階段的閱讀。正是這種心理延續了學生的閱讀活動,使他們始終無法停下來,一直在學習的進程中獲得語文素養的積淀。因此,教師應基于全局觀念,建立具有生成性的課堂,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教學思路,隨時進行拓展性的學習。
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能夠取得收放自如的效果,會緊扣文本進行關于字句的分析,也會圍繞與文本相關的問題進行知識的拓展,在文本之外找到解答文本謎題的依據。但無論如何拓展,都是圍繞對文本的分析進行的。而建立具有生成性的課堂則不同,拓展不是為對文本的理解服務,而是單純地為了知識的生成和積累。一方面,需要學生對知識有非常敏感的捕捉能力。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林徽因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藝術特點,介紹新月派詩歌特點。對知識捕捉能力強的學生會注意到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徐志摩、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并產生希望閱讀他們作品的想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拓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具備很強的文學底蘊,正所謂“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師對學生具有啟發的作用,這種啟發不僅展現在文本教學中,還表現在知識的生成性學習中。如教師向學生介紹林徽因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她流利的英語和漂亮的扮相成為文藝界的一段佳話,細心的學生找來泰戈爾的《齊德拉》閱讀。經教師介紹,學生還閱讀了她寫的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如《中山堂》《天壇》《頤和園》《故宮》等。在教學文本的外延,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為生成性課堂的建立、學生文學素養的積淀提供了有效途徑。
能否從全局視角出發對教學課堂進行控制,是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雖然現代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放任學生。自由有一定的標準,教師便是基于全局觀念,通過設置重點目標、進行收放自如的教學實踐、建立生成性課堂,從而對學生的自由設定標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