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平山實驗學校 徐有偉
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需要。語言表達能力缺失,既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也不利于他們長遠的學習。下面結合相關調查及教學實踐,談談我校在提高學生數學課堂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課堂上教師講得“興高采烈”,而學生聽得“一言不發”。主要原因是:(1)師生主體地位錯亂。(2)教師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發言時“自言自語”,課堂嘈雜,誰也聽不清別人說了什么。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讓同學交流的意識。
3.發言的學生“神”回復太多、語言結巴、表達混亂。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數學語言示范不到位。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剛入學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來介紹“我熟悉的數字”,如:我今年幾歲,我家有幾口人。較活躍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學習理想、目標以及對班集體的認識等。
(2)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能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時,首先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小明今年剛過第18個生日(出生那天不算),而他的奶奶今年卻只過了第16個生日,小明和奶奶今年各多少歲?問題一出,班級就像炸了鍋,因為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1)敢大聲說
教師上課時要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回答各種問題,就需要積極運用評價機制。對那些性格內向、后進的學生,教師課前要做功課,或鼓勵,或友善提醒,或明確告之課堂要提問他,確保課堂中師生、生生對話暢通。
(2)小組討論說
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集合課堂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確定好討論內容。為了確保學生之間對話的參與度和有效性,教師在課前還需要和部分學生進行交流。
(1)示范說
數學課堂上,教師語音清楚,語速適中,語句規范,言簡意賅,給學生做好示范,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2)模仿說
老師要想有效地鍛煉學生說話的條理性,可以先從讓學生“模仿”開始。層次一:正確讀題,找出題中關鍵詞。層次二:說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層次三:說同題的不同解法。比如,在教學“乘除法”這一部分時,“把40本故事書平均分給兩個班,每班分多少本?”此時,教師可以講述解題思路,然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老師的解題思路復述出來,引導學生表達出“要求每班分幾本,就是將40本書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本,用除法”。
(3)對話、交流說
課堂學習,討論、交流很重要,同桌交流最有效:學生可以和同桌討論、交流,共同找出答案,再向全班同學陳述。比如單位名數之間的互化:3千克18克=()克,同桌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3千克等于3000克,3000克加上18克等于3018克,所以3千克18克=(3018)克。通過同桌之間的對話,學生不僅能掌握解題思路,還會敢于表達。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語言障礙,不愿互動,大多是不理解所學內容,無法和他人產生共鳴。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1)廣泛閱讀,師生才能共鳴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不要把教材棄之一邊,整節課都用課件,這樣學生自始至終都沒有看書、讀書的機會。教師要明白,大量閱讀是學習知識的前提,只有廣泛閱讀,師生才能產生共鳴,學生才能有話可講。
(2)深入閱讀,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第一,提高閱讀興趣,教師要告訴學生深入閱讀的重要性,增強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動力。第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逐漸提升學生課堂的話語權。
通過實踐,我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多渠道指導、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內驅力,讓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