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妙隘鄉完小 王燕珍
通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文化,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數學文化觀,在塑造良好數學形象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大幅度提升。然而,數學文化是一門大學問,因其多種多樣、歷史悠久,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是一個漫長及復雜的過程。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可以利用數學基礎知識、采用例題、擇用課后作業、運用知識總結等方式融入數學文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有效發掘和融入數學文化,需側重對學生親身體驗的強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知數學意義,在挖掘數學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錘煉他們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數字,如父母的手機號碼、學生的零花錢、班級里有多少學生等,以此引導學生認知數字滲透在實際生活中。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對數的感知,進而為學生理解數學意義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我們在學習每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最先學習的總是它的概念,因為概念是為后面更深層次的知識做鋪墊,也是所有知識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概念,并且把它運用到實際中去,才可以體現概念的意義和價值。當然,概念中也包含了數學文化,我們經常看到概念中出現某數學家說類似的話,這就是隱形的數學文化。
例題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數學教科書上,基本上每一個概念、定理、公式的后面就會相繼出現一個或兩個例題與其一一對應,這既是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讓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拓展更多的數學文化。比如,教學《圓的認識》,在介紹圓周率時,教師可以依據教材中對祖沖之的介紹來為學生灌輸數學文化,介紹祖沖之在發現圓周率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以及付出的艱辛和努力,進而在強化學生民族自信心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感悟數學文化,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數學教材內容中數學文化的充分發掘,可以實現對數學課堂氛圍的活躍,引導學生真正愛上數學課堂,通過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的融合,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記憶,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數學中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除了課堂上的例題和習題,一般情況下,在結束每一個知識點教學的時候,老師都會給學生適當地布置一些課后作業,以便于鞏固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課后作業通常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沒有老師的監督和輔助,所以這也是一個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必要,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獨立完成之后,和同學共同討論自己的思路,這樣能夠擴展他們的思維,因為每個人對待題目的看法和解題思維都是有所不同的,讓他們各自講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討論,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每個知識的背后都是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數學文化不僅僅存在于概念、定理、公式、例題中,更多的則存在于知識總結中,老師在進行知識總結的時候應該聯系其中的重要部分,拓展數學歷史、數學的重要思想、數學的各種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總結的時候充分感受到數學文化的無處不在,明白數學文化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許,有學生會覺得只要理解了概念、學會了運用公式,就能夠巧妙地解決課后習題,知識總結并沒有那么重要,其實不然,只有總結知識,才能檢驗自己有哪些知識沒有理解透徹,才能更深層次地向數學文化邁進。
數學文化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墊腳石。我們把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不僅可以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文化觀,還可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