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學 鄒國強 陳夢妍
“琴劍”一詞,出自常熟市古里鎮(我校所在的農村地區)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鐵琴銅劍樓,因為樓主瞿氏收藏一把鐵琴和一把銅劍而得名。樓主瞿氏五代傳承,歷經200 年,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集中體現了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尊重知識、追求真理、勤奮好學、無私無畏的優秀品質。我們以“鐵琴銅劍樓”為核心,追尋地方歷代名人的足跡,挖掘豐富的區域人文內涵,并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將其概括為具有“琴心”“劍道”特質的美德,即“琴·劍”美德。“琴心”,指的是內心善良、博愛寬容、舉止文雅,具有“柔”的特質;“劍道”,指的是正直無私、明辨是非、敢作敢為,具有“剛”的特質。“琴·劍”美德,指的是剛柔相濟、知行合一,兼具“琴心”“劍道”的優秀品質。
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琴·劍”美德課程,是指以培養學生的“琴·劍”美德為目標的課程,它主要包括“琴心”美德課程和“劍道”美德課程。“琴心”美德課程是以培養“琴心”品質為目標的課程,“劍道”課程是以培養“劍道”品質為目標的課程,兩者既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內涵,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關于美德課程的研究,國內有較多的學校開展了相關研究。如吉林某中學的課題《中華傳統美德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主要研究內容為德育認知課程和體驗課程的開發與使用;浙江某小學的課題《基于小學德育效能的感恩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如何將感恩教育融入德育課程的整體規劃;黑龍江某小學的課題《中華美德教育活動課程內容研究》,致力于推進學校德育內容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建設。但是,根據目前的文獻搜集,我們尚未發現有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開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美德課程研究的相關資料。
本課程的研究價值在于,能充分依托以“鐵琴銅劍樓”為核心的農村區域資源的獨特優勢,挖掘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文內涵,概括、提煉具有區域特色的美德文化,通過“琴·劍”美德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不僅使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得以實現,更使區域特色的美德文化得以傳承,德育課程的校本特征更加凸顯。
以“琴·劍”美德教育為課程目標,構建較為系統、完整的“琴· 劍”美德課程體系,探索豐富多樣、富有實效的“琴·劍”美德課程的實施方式,把學校建設成為“琴·劍”美德教育課程實施的基地,從而拓展師生發展空間,豐富學校文化內涵,使學校傳統美德的辦學特色更具校本化、個性化。
通過“琴·劍”美德課程的實施,讓學生傳承和弘揚以“琴心”“劍道”為特質的美德,樹立其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其良好的道德行為,剛柔相濟,知行合一。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在校通過“琴·劍”美德課程下各類活動的體驗和參加,有利于為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打好基礎。
“琴·劍”美德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有助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德才兼備的鄉村小學教師隊伍。在“琴·劍”美德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僅讓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提高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能力,而且受到美德文化的熏染,培養優秀的教師品質,提升師德修養。
“琴·劍”美德課程的實施依托“琴·劍”美德課程的總體規劃設計。總體規劃設計,是指課程總體框架體系的設計,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結構、課程呈現方式等,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具體實施過程,是指落實課程目標和內容的教育行為的總和,包括課程實施的資源開發、課程實施的途徑、課程實施的評價反思等因素,解決怎么“教”的問題。
以“鐵琴銅劍樓”為核心,搜集和整理本地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料,為課程研究提供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文資源,并充分挖掘和提煉“琴·劍”美德文化的內涵;以“傳統美德”為核心,搜集和整理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獻資料,進行借鑒和利用,拓展“琴·劍”美德文化的內涵;搜集和整理如何構建并實施課程的有關理論文獻,為課程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通過實踐研究,我們初步構建了“琴·劍”美德課程體系。以“琴劍美德”為課程核心內容,劃分為“琴心”“劍道”兩大版塊。“琴心”核心內涵為“正己、誠善、文雅”,“劍道”核心內涵為“弘志、敏行、為學”。在正確把握核心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兩大課程版塊進一步細化,形成了六個課程小版塊、若干課程項目及通識課程項目。(詳見右表)
我們將以上體系中的課程項目,與學校實際工作充分融合,初步形成了校本化的實施體系。從管理維度來看,將課程項目進行分類,形成“德育”“社團”“課堂教學”“校外實踐”四個專題,共同推進實施;從課程實施路徑來看,形成了校級分管、部門組織、老師具體實施的三級管理網絡,部分課程項目還可以申報為市級微型課題,由教科室直接管理和指導;從課程實施對象來看,有全校層面的,有班級層面的,有學科層面的,有社團層面的,從各個層面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課程實施基地。(詳見下頁表)
把整個學校當成“琴·劍”美德課程實施的活動基地,整合環境教育、主題活動、學科滲透等課程實施途徑,開展相關的教育實踐和研究活動。在初步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和實施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又形成了具體的實施辦法,對課程實施基地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以“琴·劍”美德課程內涵為經,以課程項目的實施為緯,統整學校的各類課程資源,并根據課程目標和內容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開發和整合,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助力學生成長。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主題活動課程基地
一是各班在德育處、年級組長的組織引領下,利用晨班會等時間定期開展美德主題教育活動,如:自主晨班會、小小故事員、小小討論會、今天我做小老師等。二是由學校統一規劃,德育處、教導處負責實施的校園主題活動、節日活動、各類儀式典禮等,如校園藝術節、校園足球節、入學儀式、成長儀式、垃圾分類主題活動等。這些主題活動,都要從“琴·劍”美德課程內涵來考量教育目標,確定教育主題,設計合宜的實施方案,有效地組織實施。
2.學科課程教學基地
一是文化類(語數英科等)學科課堂教學。充分挖掘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琴劍”美德教育因素,利用課堂教學陣地,對學生實施教育,注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二是活動類(道音體美綜等)學科課堂教學。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落實美德課程目標,以認知為前提,以活動為主線,組織學生開展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得到啟發,獲得長足的進步。
3.課外拓展實踐基地
一是校外實踐活動。合理組織好各類校外實踐活動,將實踐活動作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契機,如春秋游課程、鐵琴銅劍樓游學課程、蔣巷村實踐活動課程等。二是社團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在社團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1.關于典型學生、典型班級的案例研究
在“琴·劍”美德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對典型的學生和班級實施跟蹤記錄和研究,形成教育個案,從實踐層面分析課程實施的效果。
2.關于課程實施的教育案例的研究
積累和整理在課程實施中的典型課程教育案例,如班隊活動案例、社團活動案例、課堂教學案例等,從實踐的層面呈現課程實施的途徑和方式。
圍繞“琴·劍”美德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研究“琴·劍”美德學生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
“琴·劍”美德課程依托區域獨特的農村地區藏書文化資源,挖掘和提煉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文內涵,我們以此構建與實施的“琴·劍”美德課程,契合《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 年印發)這一重要文件的精神,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找到了有效的、“接地氣”的實施途徑,它有利于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鄉村學校文化,培養具有區域特色的優秀學生,繼承和弘揚具有區域特色的美德文化。這樣的課程實施方式具有可復制性,易于推廣,是一種實踐層面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