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古里中學 沈國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信息技術不斷改變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方式,因此信息技術學科也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教師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應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對雙基、三維的關注,轉化到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探究。本人結合近幾年的教學經驗,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就推進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核心素養提倡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初中年齡段的孩子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創設合適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在課程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學科靈活、互動、實踐性強的優勢,發掘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創設易于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應當是為了調動各種學習因素,便于開展教學活動而創設的。假如教學的情境只是為了響應核心素養的要求而設置,那這樣的教學情景不可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首先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與教學主要內容一致,這樣才能開展教學活動。其次,設置的情境要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活動中。最后,設置的情境要有真實性,可以是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生活中的情境,這樣有利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便于學生解決遇到的實際生活中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滲透品德教育、愛國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內容。
例如:七年級信息技術教材中《計算機與信息安全》章節。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分為計算機安全、信息安全兩部分內容,計算機安全則以計算機病毒為主要內容。如何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符、又符合社會現實,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呢?本人嘗試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網名為阿木和一刀的兩個QQ 好友。有一天阿木收到了一刀的QQ 留言,留言內容說‘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有趣的視頻,你去看一看吧’,并提供了這個視頻的網絡鏈接。阿木收到這個的QQ 留言之后,點擊了好友一刀QQ 中的網頁鏈接,接著阿木的電腦就自動重啟了,然后電腦藍屏。請同學們就這個故事分析猜測‘阿木和一刀發生了什么事?’”。
這個生活中QQ 聊天的場景,既是學生容易接觸到,又具有社會真實性;分析情境中的問題,可以發現主要涉及計算機病毒和賬號被盜的問題,這與本節課“計算機安全、信息安全”的內容是一致的。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點燃了,積極主動地分析問題,探究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此外,就這個情境后續還可以展開“文明上網,網絡行為規范”的討論,助力學生培養美好的信息社會品德,形成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合適的教學情境,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學生積極主動探究,變成了學習的主體,也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中“以人為本”這一宗旨。
學生存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學習障礙。一方面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儲備較少。學生不重視這門學科,大多數學生并不關心前沿的信息技術或了解深層次的計算機知識,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正從形象思維轉向抽象邏輯思維,學習還有賴于具體形象。對于抽象的信息技術知識,學生難以理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教師不妨采用可視化的方式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展示,讓學生撥云見“日”。
信息技術是一門包含理論知識的學科,在傳授信息技術的新技術,新事物,以及抽象的原理知識時,可以采用實物或圖片展示、視頻或動畫演示,也可以是知識結構的思維導圖梳理,這些可視化教學手段直觀而清晰。現在網絡上的資源非常豐富,獲取這些素材并不困難,而且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非常方便展示。
例如七年級信息技術中計算機系統的知識。生活中學生缺少電腦硬件的認識,在課堂教學時會感覺比較陌生。可視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快加深學生對計算機部件的認識。本人找來了學校里已經淘汰的計算機,進行實物展示。另外我還準備了計算機部件的實物圖片,在課件中設計了一個計算機硬件圖片的搶答游戲,這種直觀清晰的呈現方式學生更樂于接受,同時讓學生快速認識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件。而利用思維導圖將計算機系統結構清晰地展示出來,可以最大程度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計算機系統的概念。
可視化教學在操作性教學過程中也非常實用。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學科,課堂教學中包含大量的操作技能。演示操作實踐技能,或錄制成為微視頻,方便學生進行直觀的學習和模仿練習,以及反復學習,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個體的操作能力,促進課堂質量的提高。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項目化教學形式,將信息技術教學與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生成小微型項目,有利于提升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培養計算思維;在項目開展過程中設計多個項目環節,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鍛煉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信息社會責任,養成利用計算機以及網絡進行學習的行為習慣;當遇到實際生活問題時,能夠形成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能力,也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例如《統計與分析數據》章節函數的知識部分,函數比較多,而且函數功能不同,學生不易掌握。在項目設計時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實際問題,假設某老師需要完成數據統計工作,讓學生幫助老師處理數據。學生首先需要分析項目,思考項目所遇到的困難。將本項目分成多個小項目實踐環節。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可提前準備教學知識點的微視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使用微視頻進行學習,鍛煉自學能力。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踐探究,鍛煉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升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從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滿足感。
重視并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課程評價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產生清晰的自我認知,鼓勵性的評價有助于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從而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本人認為教學評價方式可以分為橫向評價和縱向評價。橫向評價指學生與班級中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比較。縱向評價指學生在一個階段與自己的學習情況比較。
尊重每個學生的練習成果和創作的作品,堅持學生自評、互評與師評有機結合。在作品評價中,盡量給學生展示、說明作品的機會,交流制作作品的經驗,從而使學生有清楚的自我認識,從而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在學習效果的評估過程中,除了對作品完成情況評價外,還可以從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以及信息素養全面提升。
新課改將核心素養作為育人的最終目標,作為一線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全面育人。教師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科學合理地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形成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品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