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軼曌
數字時代改變了人類的認知方式。隨著工具軟件的日益“智能化”和“人性化”,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究的形式去解決日常情境中的各種問題,而且解決途徑也不再唯一。這些都催動著信息技術教師重新認識學科的核心素養,并在教學實踐中重組內容,改變教學形式,以期學生能通過學習逐步形成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走進網絡世界”是蘇科版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第2 章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無論是即時通信,還是網絡購物,對初中生來說都已不陌生,甚至師生在工具選擇上還出現了不小的“代溝”,教師創設的情境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于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嘗試從以下3個途徑改變教學方法。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千百年來,“解惑”始終是教學的出發點和主要任務。為了更廣泛、更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惑”和其他情況,課前教師精心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擁有電子產品的數量、購物和求助的習慣、上網時機和傾向、對網絡的態度、信息檢索與判別能力水平等信息進行了采集分析。
調查顯示:94%以上的學生在小學甚至小學以前就頻繁接觸、使用網絡;擁有兩部及兩部以上電子產品的學生超過了56%;超過65%的學生認為網絡提供了放松、宣泄的途徑;77%的學生認為網絡方便購物,可以通過查找資料開闊眼界,但同時超過66%的學生遇到問題還是選擇向父母、同學或老師求助,而不是去網絡搜索,認為在網絡上能快速搜索到所需答案的學生不到28%;與此同時,還有3%左右的學生認為網絡對自己的生活已經造成了嚴重困擾。
筆者匯總分析發現,上網對八年級學生來講并不是難事,但是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和使用,多半還困于單一的網絡游戲、娛樂交友、被動地在線學習等方面,他們缺乏主動搜索、迭代信息的能力,對網絡的作用以及發展,認知模糊、陳舊。于是,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教材上提供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通過“辨一辨”這樣一個連線環節,快速地完成“即時通信、網絡購物、網絡學習社區、移動學習”等這些學生較熟悉的模塊梳理,把看上去耳熟能詳卻又如霧里看花的5G技術、人工智能和無感支付、疫情防控等熱點結合起來,再通過播放短視頻、知識精講以及學生分享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深的認知,讓學生大膽暢想網絡技術在未來的發展。
筆者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尤其是從學生提交的“文明用網承諾”中看出:由于學生長期受網絡檢索習慣的影響,只關注自己選擇的信息和使自己愉悅的通信領域,教師給予的補充內容并不能影響其原有認知。為此,筆者又進一步調整了教學設計,旨在突破學生固有的信息繭房。
鑒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學習至關重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增設了貼近生活的情境——“周末的一天”,按照時間軸,通過活動和場景切換,貫穿網絡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筆者通過跟個別學生交流,再結合學生的反饋生成動態的課堂資源,最終形成了“比一比”的環節。在環節中出現了兩個同齡的小伙伴:A 使用智能家居,在洗漱的同時獲取時政信息,在自主學習時用空中課堂釋疑解惑,午后用閱讀軟件積累知識,下午用規劃路線的軟件帶家人散心,沿途用具有圖像識別功能的軟件主動認識新鮮事物,晚上則跟隨運動軟件堅持鍛煉……B 則是帶著起床氣坐到書桌前,不一會打開手機刷刷信息,看看視頻,心不在焉地學習,間或跳出一個廣告都能讓他再一次走神,百般無聊地到處找有什么八卦好讓他發到群里引起其他人的關注,馬虎潦草地完成作業,帶著不甘心和一絲愧疚結束了周末的生活。
這樣一組沖突感較強的對比,一出現就引起了學生的竊笑,這竊笑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在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多的是覺得筆者的設計太假。此時筆者利用這種被調動起來的興奮,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兩個小伙伴若干年后在談吐、體能、受歡迎程度等方面的可能性。筆者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技術與生活的關系,關注自身在網絡檢索和主動學習等方面的能力,設計了“搜索即學習”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之后,漸漸地有學生能夠意識到:在知識缺乏、認知模糊時,忽略和等待不是好的方法,只有認識到搜索不僅是獲取信息的工具,更是管理信息的過程,才能掌握好策略和方法。筆者也鼓勵學生們要掌握策略、轉變目標、不斷探索與學習,要有批判性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更新和使用信息。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追蹤學生活動,筆者長期使用一種學習管理平臺,通過平臺捕捉到如下信息:
1.超過30%的學生反映“每次都只打算上網待一會,但常常又控制不住時間”。大量的短視頻自媒體平臺往往讓未成年的學生“刷得停不下來”,學生們會不受控制地將學習時間分配到網絡娛樂信息之中,消耗學習精力,最終影響學習質量。
2.超過25%的學生認為自己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上線看到的消息非常相似且單一,但是不上線又覺得很孤獨和無聊,離開智能設備反而不知道該怎么與家人和朋友相處。
這些困惑從側面反映出:在數字時代下,初中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處于非認知水平。雖然在常態認識下,非認知因素不及認知因素對學生的學業影響深遠,但依然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學科教師也有必要主動介入,通過積極的德育應對體現學科價值。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提供更多的優質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社會協商,不斷修正認知偏見,培養理性思辨思維。再如,學生合理利用校園生活時間,豐富線下社交活動;教師通過開展模擬社區、研學旅行、夏令營等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加強社交實訓,減少網絡的社交依賴。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積極利用平臺的“互動評價”功能,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評價,并按一定權重對作業成績和評價成績進行評價,這3個維度的共同作用就要求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協商和溝通。當然,需要教師通過提供范例或組織討論等方式,提前將測評要素(包括各要素的權重)相對固定下來,在這一前提下再引導學生開展活動。
由此,在以上3 個途徑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完整閉環,結合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在設計和實踐中,嘗試將認知、能力與素養提升滲透于各個環節,最終通過學習形成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在數字時代下,教學的對象、外在環境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傳遞前沿思想、培養前沿素養的一門學科,自然也必須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改變教學策略,發揮學科優勢,在生生、師生之間的深度交流與互動中提升學科素養,為學科建設和學生成長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