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霞
(作者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常書鴻先生曾經指出:“敦煌藝術是一部活的藝術史,一座豐富的美術館,蘊藏著中國藝術全盛時期的無數杰作,也就是目前我們正在探尋著的漢唐精神的具體表現。”[1]據數據顯示,敦煌“至今仍保存著735個洞窟,其中包括45 000平方米壁畫和2415尊泥質彩塑,涵蓋文化、藝術、科技、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層面,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2]
敦煌藝術的表象下面以其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方面,敦煌石窟的壁畫和塑像以其豐富性、系統性,讓我們了解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合過程中的漢化進程。另一方面,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敦煌石窟在上千年的開窟修建過程中,藝術形式的發展演化受到古印度、中亞、西亞等域外藝術樣式的影響,始終立足本土藝術傳統,上承兩漢魏晉,吸收南北朝樣式,融匯唐宋美術風格,終成璀璨的敦煌明珠,佛教藝術面貌獨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把敦煌石窟元素融合實踐教學,積極探索專題式教學,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維度探究,既回望歷史又緊貼現實,找準契合點,建立生成性的、有機互融的教學方式。《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要“構建全面覆蓋、特色鮮明、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3],將其中內蘊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內化于心,提高文化自信,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培養崇德尚藝、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
專業基礎教學是幫助學生掌握藝術基礎知識技能和樹立文藝初心的重要階段,將敦煌石窟藝術引入基礎教學,挖掘其隱性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獲取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和人文道德意識。以此推進高校本科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構建特色鮮明、類型豐富的課程思政體系。
將建筑、彩塑、壁畫融于一體的敦煌石窟藝術獨具魅力。樊錦詩先生說:“敦煌石窟藝術,是在傳統的漢晉藝術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藝術的營養,創造的具有中國風格的民族民間佛教藝術。”[4]
由北涼、北魏時期石窟的彩塑和壁畫里西域風格明顯的佛教造像,發展到唐代中國化的造像形式,這個演變過程實際是一個由碰撞、吸收、融合到再創造的過程,這正是要讓學生有深刻認識的一點,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敦煌藝術的造像也有了質的變化和飛躍。
傳承與創新,這就要求文藝創作者既要學理深厚,視野開闊,從理念到規則,從溯源到創新,理清中國傳統、中國文化、中國智慧對文藝創作的價值,又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才能創作出具有自由性、獨創性的作品。
敦煌石窟是“畫在墻上的圖書館”,為我們尋找創作靈感和語言形式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優秀范例和資源。從藝術的角度看,造型、色彩、筆墨、線條、肌理、比例等形式語言與創制技巧,每一類都自成體系,可供我們從其豐富系統的資源中學習,磨煉、提升審美與技藝。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的顏色采用天然礦物質原料,歷經千年,時至今日色彩依舊鮮艷感人。十六國北涼時期色彩凝重熱烈,北朝時期清新、明快、艷麗,隋唐時期色彩絢麗、華貴堂皇,五代、宋、西夏時期顏色鮮艷柔麗,元代清淡典雅。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色彩特色,但都瑰麗燦爛,每一座洞窟,每一鋪壁畫,色調的搭配使用都呼應統一。豐富的色彩表現,傳統的賦色規律,是我們后輩學人在藝術道路上取之不盡的寶庫。
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營養,是提振當代文化藝術的必要條件5。敦煌文化在以佛教內容和形象為載體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特有的審美方式,洞窟里的壁畫、造像將文化與歷史美妙融合,讓歷史與哲思相得益彰,生動、豐富、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元素融入實踐教學,在基礎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審視社會文化,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并且把這種欣賞美的能力擴展到人生、啟智和潤心。在專業與文化之間搭建一座橋,結合專業要求和時代條件,創作出文藝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統一的作品。
敦煌石窟藝術是多民族文化藝術形式、語言、技法的集大成者,它是熔鑄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識的藝術寶庫,反映出中國文化巨大的包容力和向心力。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敦煌石窟藝術的民族風格是美術工作者在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下以中國文化為本,兼收并蓄,促使外來藝術中國化的鑰匙之一。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除了再現敦煌石窟藝術的神韻之外,更重要的是吸引學生體悟文化遺產的韻味,激發他們自覺保護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培育文化之根,鑄造民族之魂。中國文化的有序傳承掌握在學生手中,未來的繼承發揚更是由他們來擔當。
了解敦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讓這片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通過學習敦煌藝術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維護、繼承和弘揚,守護傳統文化,重要的是建構精神領地,守望中華民族復興的文化根脈。“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華傳統文化兼容萬物、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只有強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催生這種強大的包容性。在文藝創作中堅守中國精神、立足中國文化,是我們從容面對風起云涌的世界文化沖擊的底氣和基石。
把敦煌的價值落實在更具體的地方,臨摹作為一種媒介、一種技巧,將古人的筆法、墨法、用色、構圖,理解領會然后運用自如,嫻熟運用到能為自己的美術創作服務,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完善,形成自己的風格。用臨摹的手段讓學生去跟古代的工匠“面對面”,去探觸他們在限制中永不停歇地創造的精神和力量。這種已然在敦煌這片土壤中開花結果的精神,成為激活內心創造性的情感,正是激勵我們在創作中要始終保持創新向前的動力所在。
思想和價值觀念是文藝作品的靈魂。學養、修養、素養的提升才能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沙彌守戒自殺故事》,北第428窟東壁門南側的《薩太子本生》,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強盜成佛圖》等眾多佛教題材的表象之下,是懲惡揚善、舍生忘死、扶助弱小、堅守品格、行善積德、揭露邪惡,具有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意義。蘊藏在作品中的倫理道德因素,不再是以強制性和理念化的形式灌輸,而是在提高人的審美認知的時候,圖像對感官的沖擊,入眼、入腦、入心,潛移默化地實現道德內化和心靈塑造。
敦煌壁畫的內容傳遞了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走向更高的向往和追求。在尊重原有課程的學理框架、文化框架的基礎上,以貼切的方式自然地連接思政價值與專業語境,以實現專業話語體系與價值話語體系兩者的有機融合。實現價值觀教育和專業課知識傳授相統一,在完成技能培訓的同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培育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三者相統一的美術工作者。
從敦煌到現代,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魅力,傳播普及中華民族積淀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日常基礎教學之中以不懈的點滴之功啟迪學生的思想,溫潤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人生。志高,志遠,腳踏實地,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統一,將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基因植入廣大師生的靈魂中。
注釋:
[1]常書鴻.敦煌藝術與今后中國文化建設[A].常書鴻文集[C].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4:85
[2]生活月刊.敦煌:眾人受到召喚[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9
[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M].教育部辦公廳印發,2020-06-01
[4]樊錦詩主編,吳健攝影.敦煌:絲綢之路明珠 佛教文化寶藏[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4-09
[5]中華美學精神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N].人民日報,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