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 丁姝琪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在現代裝飾畫中,首先,在構圖上是不受任何形式的約束,自由的構成形式會更加調動繪畫者的主觀能動性;其次,裝飾畫追求的更多是呈現出的視覺效果,無論線、形、色都是自由地拼接,并按照一定的形式規律形成具有強烈節奏、充滿韻律的裝飾感。裝飾畫與中國畫不同,裝飾畫更注重對物象強烈且具有沖擊力的表現手法和表達形式的自由性。而中國畫中強調對古法的繼承與發展,任何一種表現語言與技法都是以繼承古法為基礎的。古人云:師傳統,師造化,發心源。國畫創作在學習古人技法的基礎上,加以自然寫生中總結真實物象的客觀生長規律,并通過畫家的加工與改造將客觀物象與主觀意象相結合,從而創作出具有情感和生命力的繪畫作品。裝飾畫與中國畫雖然物象表征上有著很明顯的不同,但現代裝飾畫與中國畫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性。一是不論裝飾畫還是中國畫,在創作時都不是對客觀物象的真實再現,而是通過畫家的加工、主觀處理變化而來的。二是在畫面中,都力求統一中有變化,不管是在裝飾畫中還是在中國畫中,只有變化、沒有統一就會顯得雜亂無章;只有統一沒有變化,就會使畫面呆板乏味;只有兩者相結合,變化中求統一,統一中有變化,才能獲得既生動又協調的藝術效果。三是無論裝飾畫還是中國畫中,線條的排列、顏色的呈現和形式的表現,都是在呈現畫家的精神在畫中凝聚所形成的生命力。在中國繪畫的歷史中,宋代的小品花鳥畫是傳統工筆花鳥畫之巔峰,這一時期是花鳥畫的技法、配色、構圖等等是最集大成的一個時間段。無論是在中國花鳥畫的教學中,還是在花鳥畫的研究之中,宋代花鳥畫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花鳥畫的教學之中,宋代小品是首先的臨摹對象,其對花鳥畫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宋代花鳥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經典性,以宋朝林椿《果熟來禽圖》為例并用現代裝飾畫的角度來賞析,為傳統工筆花鳥畫審美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中國畫與裝飾畫在構圖上的不同在于,中國畫在布局上非常講究“留白”,畫面中恰到好處的留白會使畫面更好地虛實結合,能激發觀者更多的想象力,這是中國畫特有的藝術魅力。而裝飾畫在構圖上追求“飽滿”,畫面中物象豐滿并排列有序,它常常采用二維空間的表現形式,在表現手法上更加平面化和單純化,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與其他畫科相比,工筆花鳥畫具有獨特的裝飾美感。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構圖巧妙,繪制精謹,賦色鮮麗,畫中常常帶有吉祥的寓意。從現代裝飾畫的構圖角度賞析《果熟來禽圖》,可以看到,中國傳統花鳥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裝飾性。如畫中的空間從左到右審視,在視覺重量上會有層次變化之感。把這幅畫分成兩部分來對比、欣賞,圖中左半部分枝葉有序,大小分布得當,有節奏地成組排列,左半邊畫中樹枝承載著飽滿的果實,讓畫面的重心偏于左側,這加大了視覺上重量的感受,也延長了視覺停留在畫面左半邊的時間。畫中葉子的組合排列,大小錯落不一,將客觀物象以主體意識排布,形成節奏感明晰、更具有鮮活生命力的葉子。而在畫面的右半部分,枝干上停歇著一只靈巧活潑的小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畫面,增加了畫面的穩定性。《果熟來禽圖》的構圖形式,在花鳥畫中屬于折枝構圖,而在裝飾畫中這種構圖形式被稱為對角線構圖。這種構圖會使畫面產生極強的形式感,對畫面空間起到支撐作用。令人稱贊的是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畫家已創作出這種構圖。
不得不感嘆,中國畫家作畫時的絕妙之處在于他們在構圖上對繪畫程式的總結和應用。這種巧妙的處理方式,讓畫面中的物與物之間形成舒適的協調性。
用現代裝飾畫的視角看此畫中的配色,雖然賦色清淡,但吸人眼球。在一幅視覺藝術作品中,顏色的搭配是尤為重要的,不同的顏色能烘托出不同的氛圍。從顏色上,《果熟來禽圖》的視覺呈現為飽和度較低的棕黃色。從視覺感受上來說,首先是令人感到舒適的,其次便會想到這是一幅描繪秋天景色的花鳥繪畫作品;畫面上光澤豐滿的果實,顏色呈嫩粉色,飽和度偏低,呈高級灰色調;描繪精微略顯干枯的秋葉,黃綠顏色相夾。這些具體物象的顏色搭配相互呼應,使整個畫面顏色和諧,這是畫家用心靈賦予的顏色,和諧并富有情緒化的色彩表現鮮明地描繪出了秋天的美好,這是現代裝飾畫中也一直在強調的顏色氛圍。在西方繪畫中這種色彩裝飾性更加明顯,例如在法國著名畫家馬蒂斯的代表作品《紅色的和諧》中,就體現了顏色的氛圍感,其整體畫面顏色鮮明、和諧且豐富。畫面內容表現的是家庭生活場景,畫中的女主人正在擺放散落的水果。馬蒂斯將鮮艷的紅色在畫中大面積鋪開,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強烈的畫面沖擊力,再賞析畫中的顏色搭配,馬蒂斯將紅、黃、藍三原色在畫面中相互融合,并且在桌面和墻面上裝飾著藍黑色的植物藤蔓,窗外的景色用綠色來大面積著色,畫面中綠色與紅色的互補、黑藍色與黃色的互補,巧妙地從顏色上既沖突又穩定,平衡了整體畫面。《紅色的和諧》中的色彩搭配能給人以強烈的感受,使觀者體會到作者對于自我情感的表達。顏色與顏色之間的沖突、大色塊的平鋪與色塊中豐富的裝飾細節給人無限的遐想。《紅色的和諧》是一幅充滿生氣、具有鮮活生命力的裝飾性繪畫,是畫家用自身性靈來創作的。與之相似的是,《果熟來禽圖》中的所有元素,如恰到好處的構圖、得當的物體擺放、巧妙的設色等,都是畫家對生命的感悟。畫面中顏色與顏色之間的碰撞、迸發、互相感染,顏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畫面整體顏色的形式既做到色調統一,又富有變化,使畫面具有強烈的生命力。
在傳統繪畫中筆墨技法是高于形式美感的。當現實中的具體物象通過畫家的個人加工形成了其個人所有的繪畫符號,便成為繪畫形式的一部分,這使得畫家在進行繪畫創作時更加具有能動的主觀性。同時筆墨技法的表現力也使畫面脫離了現實,所以在用筆時所迸發的生命力會轉化成更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形式美感。當具體的物象表達被剝離出繪畫表現的核心時,畫面才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線條作為中國畫最為重要的組成元素,在傳統花鳥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線條是花鳥的骨架,撐起了整個畫面。謝赫在其所著的《古畫品錄》一書中提出的“六法”,其中“骨法用筆”是針對中國畫用線條造型這一特殊性提出來的,這一畫論要求中國畫家在描繪形象時要講究筆致。“骨法用筆”是在中國畫的畫論中最具體、鮮明為畫家所發揮,最易為欣賞者所感覺到的最典型繪畫準則。同樣,在裝飾畫中,線條也是最常見的表達形式。觀察《果熟來禽圖》中的用線,可以看到有多種線條類型,如左側探出的樹枝曲折有力地向右延伸,畫家在塑造樹枝時用方筆直線,這樣既可以塑造出強韌有力的直線線條,又可以感受到樹枝的力量感。畫面中樹葉使用釘頭鼠尾描,使其更具有葉子本身的柔軟感和韌性,具有微妙弧度的曲線使樹葉更具有生命力。果子的勾勒則使用圓頭筆,更好地表現出果子圓潤飽滿的特性。鳥的羽毛塑造則采用絲毛法,用毛筆細細地絲出絨毛,然后用墨染出硬羽和整體結構,用筆虛起虛收,一組一組地畫出鳥的羽毛。在《果熟來禽圖》中的具體物象由畫家主觀加工后,使畫面中的線條構成更加具有裝飾美感,畫面中既統一又富有變化的線條造型充滿了協調和層次感。畫面中的生命力由畫中各個物象互相連接,既豐富了視覺節奏性,又讓整體畫面的生命力在一張平面畫中綻放出了生命的層次感。這幅《果熟來禽圖》的生命豐富性和表現出的空間無限延伸性,都會觸動觀者,讓他們充滿期待和趣味地去觀賞,感受到繪畫的審美價值。從繪畫作品精神感悟上升到生命的美感,才是賞析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視覺價值。
《果熟來禽圖》畫面呈現出的生命氣息,傳達出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明末清初的畫家石濤,曾提出“夫畫者,從于心者也”[1]。這句話是說繪畫者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自己的內心,從現代裝飾畫角度賞析《果熟來禽圖》的裝飾美感,視覺上所要表達呈現的核心內容,最重要也是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就是繪畫者所要表達的自我精神輸出。中國畫與裝飾畫的共通之處是通過觀看畫中物象的奧妙,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畫家所要傳達的內心感受。這幅畫才是一件具有無限價值的珍品。
從現代裝飾畫的視角賞析《果熟來禽圖》,更能體會到中國工筆花鳥畫純粹的審美價值與裝飾美感,可以看到《果熟來禽圖》構圖的巧妙、設色的烘托、用筆的生命力等營造畫面氛圍的一系列有趣的安排。當視覺感受被繪畫作品中的生命所覆蓋,就形成了屬于人類獨特的視覺價值。
注釋:
[1]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李晶晶編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