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徐希景
中國畫歷史悠久,并且在不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其藝術魅力和內涵不斷豐富。將中國畫納入藝術課可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了解并積極地促進中國畫的傳承,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和意義,并研究中國畫。因此,教師應強調改革國畫教學的重要性,鞏固藝術教育的課程目標,制訂適合學生的課程,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如今,許多高校都在積極研究國畫教學的改革,中國畫也被認為是美術教育教學的中心研究對象。藝術教育專業不僅應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而且應為學生提供藝術和文化知識的堅實基礎。同時,學習者需要具有探索、創新和應用技能的精神。在改革過程中,這需要深刻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技能。此外,美術教育專業改革滲透中華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對課程的內容以及課時進行合理的配置,將傳統和現代教學相結合,對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十分重要。
基礎美術教育的改革滲透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課程內容和上課時間的合理分配,傳統與現代教學相結合對于實現高質量教育的目標非常重要。
1.2.1 發展要求
為了保證美術課中國畫教學改革目標的順利實施,專業教師必須根據以下發展要求合理實施:第一,專業教師必須深化課程改革,充分立足于中國畫課程體系設計要求,實現與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機結合;第二,專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中,重點是總體規劃和智能使用,以設計和發展學習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課程彌合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從而不斷豐富學習過程。鑒于其目前的應用和實踐,與國畫教學改革相關的研究問題是師范院校藝術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只有不斷激發主觀能動性和較高的學術熱情,才能在藝術教育工作者國畫教學改革的當前過程中加深學生的理論和技術知識,真正意義上了解和使用國畫。
1.2.2 高等學校國畫已成為中國畫家的教學重點
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畫一直在積極研究中國畫的技術和方法,提高中國畫的生產水平,并側重于學術、科學和藝術語言。同時,它也面臨著“高低兩難”的困境。中國畫關注技術和被忽視的內涵,關注個人語言和個人情感表達,而忽略了對社會生活和實際問題的關注。這使中國畫成為一個“藝術圈”,不可能尋求與社會觀念和情感的互動。在新的中國畫時代,我們沒有回應公眾的需求,也沒有創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品。這是中國畫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國畫創作中的當務之急。
1.2.3 國畫教學與國畫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國畫的創作也是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教師在大學中扮演著創造者和老師的雙重角色,必須承擔這種特殊的文化和社會責任。一方面,作為創作者,我們既要保持中國畫院的學術風范,又要充分考慮公共生活的藝術創作,認真研究現代文化的內涵和美好,并爭取與社會受眾建立情感上的契合。另一方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如何積極影響學生的精神觀念,并在瞬息萬變、復雜而廣闊的社會環境中激勵他們。強調創造力來自生活,并鼓勵他們關注社交生活并提高藝術水平。這個過程涉及自己的情感經歷和理性的社會思考,使學生的創作具有深刻的藝術內涵,同時保持了時代精神,并培養了新時代觀眾的精神。
傳統的測試學習概念所導致的缺陷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相反,所有的師生必須不斷努力消除考試學習概念中固有的缺點。以中國畫的美術教育專業為例。盡管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推廣,以“美術教育”為主題的國畫教學已得到充分理解和實施,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矯正和改革的勢頭相對較強,但總的來說,課堂學習并沒有完全克服傳統的測試驅動學習概念的缺點,特別是仍然以填鴨式為基礎的學習模型。隨著這種發展,教師很難不斷提高國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美術的基本素質。在我國教授國畫時,學生通常是主要的學習對象。一般學生對中國畫進行比較深入的學習都是在進去高校后。高校中的學生在文化知識中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相應會有些了解,并且具備一些文化底蘊去理解中國畫理論中的一些觀點,但是就我國目前在高校中進行的中國畫的教學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使得中國畫教育在進行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
2.1.1 課時設置不合理
盡管中國畫已成為藝術教育和培訓的中心,但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學生對研究中國畫不熱衷,甚至有些學生感到無聊。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學習過程。許多老師對中國畫的教學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明確的定位。同時,師生之間的互動相對較少,并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吸引學生的基本知識并不了解,沒有為學生開發有趣的學習內容,也沒有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另外,很多藝術類院校對中國畫課時的設計不合理,課時比較少,沒有將中國畫和西方畫的課時進行有效的分配,而很多教師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西方畫的教學過程,因此就會嚴重地影響中國畫的教學效率。
2.1.2 忽略實踐教學
在中國畫課上,老師不能只談論理論知識,還需要創建更實用的方法供學生思考和探索。這是顯著提高學生創造力和中國畫教學質量的唯一途徑。但是,從許多藝術學校的國畫教學來看,教師并沒有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緊密聯系在一起。許多老師關注中國繪畫理論課程的講解,卻忽略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我國許多藝術學校的研究方向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數是繪畫、色彩、攝影或風景方面的實踐課程,而中國畫的實踐課程沒有明確的目標。這妨礙了許多學生將中國畫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他們的作品中,而這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
中國畫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繪畫的基礎。中國古代哲學對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必須深入地了解作為中國文化一部分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畫的大部分內容包括繪畫風格、表現手法和藝術規律,都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國畫所強調的色彩、構圖與藝術觀念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水墨使用中的色調和諧,均來自中國古代哲學,而中國哲學尚未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理解和分析中國畫的深層含義,因此不可能繼續提高。中國畫中提到的各種藝術家的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流派。中國畫的內在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繪畫中包含的各種藝術概念是傳統文化的表現。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就很難在畫中感受到美。無法理解繪畫的本質,因此也無法真正學習中國畫。對古代哲學的無知是中國畫教學的主要問題,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將無法真正學習中國畫。
高等藝術教育不僅應分為不同的層次,而且應具有不同的性質。但是,即使是藝術教育的“教師”性質現在也基于職業學校的培訓模式,以培養“藝術家”兼及培養教師為目標,這就模糊了培養目標由于兩個學習目標是不同的并且不能被考慮,因此這也模糊了學習目標。對“藝術家”的培訓將不可避免地將重點放在創作中國畫上。為了訓練老師,提高他們的水平,學生不僅必須掌握中國畫技巧,而且還必須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了解藝術規律和發展美感。傳播藝術概念是因為它們負責對未來具有更高藝術能力的人進行教育。
盡管中國畫的教學體系已逐漸引入我國的教育體系,但由于其起步較早,各種因素的局限性,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傳授國畫,傳承國畫。今后,我們必須采取適當措施,確保教學質量,提高中國畫的教學水平。
在核心美術教育中的國畫教學過程中,有必要不斷優化課程設置,結合社會對美術教育人才的需求,使國畫教學更加適合學生。首先,作為教學時間的一部分,學校應增加國畫的教學時間,并調整講座的數量,從大班教學到小班教學,以減少教學量。通過互動和交流,老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了全面而系統的了解。其次,課程內容不僅要強調表達中國畫的傳統方法,而且要與時俱進。在發展和完善中國畫的基礎上,必須成功地將傳統形式與現代形式結合起來,同時創造出“階梯式”的教與學體系。應以中國畫基礎知識的教學模塊為基礎,逐步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和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再次,由于每個學生的創作背景和努力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更清晰的學習目標和要求,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應尊重差異,教學生根據自己的國畫教學能力制訂具體的課程,然后逐步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和水平。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需要更新傳統的視覺藝術教學概念,使學生成為課程的主要資源,并為課堂教學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通過設置具有趣味性的教學環節和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中國畫的學習過程中,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對中國畫學習的興趣。在改革中國畫教學時,應著重于基本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繪畫模式進行教學;在水墨畫的教學中,可以打造具有中國化特色的教學模式,通過對一些古畫的臨摹,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開展寫生訓練。
在教育過程中加強中國文化知識教學的內容。由于國畫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教學起步較晚,因此整個教學體系還不完善。首先,有必要完善國畫教學體系,以確保課堂教學的完成。第二,中國畫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上的。實際上,在教國畫之前,有必要向學生傳授中國文學和歷史知識。因此,讓學生首先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才能理解中國畫并加深對中國畫含義的理解。
如今,許多高等師范院校在課程和教材中都采用了美術學院的職業培訓模式,這在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素質以及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方向上是極具誤導性的。專業藝術學院培訓從事藝術工作的藝術家,而普通通識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吸引中小學的藝術老師。兩者對藝術專業人士的專業知識有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包括美術學科知識以及教室中的理論和技能,然后這些知識被吸收為教師人格的一部分,以提高其專業水平。
另外,大學范圍教育的目標是廣泛的人才,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人才。鑒于中小學教師培養的目標,國畫教學具有課程內容多、教學時間少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強調課程的完整性,克服狹窄的專業領域和學科的弊端,并整合相關的教學內容,以創建具有綜合特色的課程。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反映從基于能力的過渡到基于文化的過渡的戰略轉變,并建議知識類型、知識來源和形式的選擇標準。課程內容應通過對“文學與藝術”的認識來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應以“常識”的色彩來理解中國藝術。它必須具有特定的寬度,而不僅僅是寬度。一對一地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并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錢穆在《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一文中說:“教育不同于宗教。宗教也教會人們舉止。但是,宗教首先要更新信仰,而教育則重點放在啟蒙上。信念在外面,理解在里面;知識技能在外,心情德性在內。做人條件,內部的心情德性,更重要過外面的知識技能。最高的教育理想,不專在教其人之所不知不能,更要乃在教其人之本所知本所能。”可以看出,教育的作用是通過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而忽略了人們道德的養育,從而灌輸智慧的健康教育。
因此,考慮到當前高校美術教育的“強調技術,忽視文學”的發展趨勢,認為應該結合“道中的技術”和“道家的智慧”,促進全面、全新的美術教育。“道”,人文內涵在中國畫教學中的重要性,中國畫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和自給自足的體系。中國畫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觀察方法、表現形式和發展途徑,并且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實踐課程的教學中,還必須注意對內在繪畫理論的詮釋,并注意課程之間的聯系,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學習繪畫理論有助于學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繪畫,這是藝術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從2005年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可見國家已關注到美術與人文教育的關系。縱觀國內許多師范院校的繪畫理論課程,大多設置了美術史和藝術概論等課程,而無中國畫論及相關人文素養的課程。中國繪畫理論是由前輩在總結繪畫經驗、收集筆記、教學生和評估品味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包括幾個部分:繪畫史、品味和繪畫方法,包括中國思想、藝術史。可以看出,開設中國畫理論課程非常重要。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還需要開設與中國人文史、中國文化、哲學、詩歌、書法等有關的人文學科課程。
毫無疑問,必須對這些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但是根據教師的說法,如果這些課程沒有由適當的老師教授,則應鼓勵學生參加相關專業的課程或講座,并充分利用其復雜學科的優勢。師范大學彌補了這一重大不足,與各種文化資源一樣,在教授中國畫時,應特別注意基于不同藝術類型的文化差異。限于中國文化,它也無助于學生對中國畫的宏觀理解。仍然需要加強學生對西方相關藝術和理論的了解。在開放的文化環境中,它可以改善學生的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特征。只有這樣,才能使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更好地應對繼承中國畫的重要任務。
簡而言之,當代中國繪畫的教學不能完全模仿西方繪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有必要從中國畫的教學規律入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畫的本質,掌握與中國畫的審美特征相對應的正確學習方法。這不僅關系到中國畫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關系到中國畫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