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晨英
幼兒深度學習是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以積極的態度,通過與同伴間的合作與探究,運用高階思維,遷移經驗,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學習過程。
深度學習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現實所需,也是幼兒發展的客觀訴求。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包括幼兒的游戲活動、學習活動、生活活動,以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為契機,開展幼兒深度學習,能為幼兒后繼學習與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深度學習強調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分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
但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幼兒難以解決具有挑戰性和難度的問題。
同時,由于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導致其缺乏內在學習動機、原有知識經驗不足。這些問題都影響幼兒深度學習活動的進行。因此,教師須實施相關支持策略。
材料是幼兒深度學習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深度學習活動有效開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材料來推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發展進程。
例如,在“蛋寶寶變形記”中,教師通過投放孵蛋器、燈泡、紙箱創設出真實的孵化場景,幼兒通過24小時的視頻監控,了解蛋變雞的過程,留下深刻印象。材料的有效投放能創設真實的活動場景,能保證幼兒學到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幫助幼兒將學到的知識直接遷移利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復雜的現實情境。
教師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材料,觀察、探索不同種類的材料,對材料進行探索和改造,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家長與幼兒一起搜集材料時,給幼兒講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為幼兒提供前期經驗,可彌補幼兒在認知和日常生活中經驗的不足。
寬敞安靜的空間能給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戶外去共同尋找更豐富的低結構材料,充分利用戶外資源,引起幼兒的探索欲和探究興趣。
提問、思考和理解,是促進幼兒學習的三個動態過程。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提問是關鍵。運用布魯姆分類法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認知級別向幼兒進行高水平提問。
例如,教師在建構區活動時,可以用“你用積木擺了個什么圖案”讓幼兒進行描述;用“你搭的房子和別的小朋友搭的房子有什么不同”讓幼兒進行分析;用“大橋的哪一部分最不好搭”讓幼兒學習判斷、評論;用“你準備在紙上設計什么樣的高樓”讓幼兒進行設計、創造等。
高水平提問總是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回答,即幼兒需要運用所學知識來回答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
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深度學習,是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幼兒發現的和解決的問題都具有挑戰性和持續性,但問題解決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幼兒反復嘗試,一系列的問題解決都需要充足的時間來支持。
同時,從理論層面上來說,充足的時間有利于幼兒產生沉浸體驗。
例如,《棉花地的故事》里,幼兒于4 月份播種,至12 月份,地里還有包裹緊實的棉桃,整個探索過程超過了半年還未結束,需要幼兒耐心等待采摘時機。充足的時間不是時間越多越好,而是在幼兒保持專注和擁有探索欲的狀態下,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
受制于幼兒園課程安排和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幼兒的探索時間往往不能支撐幼兒的探索需要。
教師可利用一日生活中的零散時間支持幼兒學習,如餐后散步時帶領幼兒去戶外進行觀察、利用談話時間引導幼兒對以往活動進行回顧等。
利用零散時間有效緩解了活動中探索時間不夠的壓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樂于探索的優秀品質。
幼兒在探索活動過程中,會接觸相關科學原理,當幼兒遇到關鍵的科學原理層面的知識時,教師應有效抓住時機進行滲透,給予幼兒相關科學原理的支持。
例如,在“各種各樣的紙”活動中,幼兒通過查閱資料對造紙的材料有所了解,但是不清楚造紙的原理。于是,教師利用家長資源和相關繪本,幫助幼兒了解古法造紙的知識,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介紹相關原理時,教師可以在與幼兒討論的過程中進行滲透;可以與幼兒共同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滲透;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運用互聯網工具進行搜索;可以發動家長在生活中對相關背景知識進行滲透;當幼兒在制作階段涉及不符合動作發展年齡特點的相關技能經驗時,教師可提供技能經驗的支持。技能經驗的支持也不一定需要教師親自去操作,可以適當進行提示,讓幼兒自己去探索。不僅培養了幼兒不怕困難、勇于嘗試的學習品質,還能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
深度學習不僅是認知領域內的高階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還有情感領域內的深層次發展,主要指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堅強的意志品質等。教師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從理解、關注、傾聽和鼓勵四個方面實行情感支持,有利于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引發幼兒深度學習。
例如,在“我是小小值日生”主題活動中,教師關注到一名幼兒沮喪地坐在椅子上,沒有參與值日生的評選。教師與她溝通后了解到,她在之前的值日活動中沒有很好地完成值日任務,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教師讓她先想想哪些事情沒有做好,建議她請教其他幼兒或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最后對這名幼兒給予鼓勵。教師的關注能讓幼兒獲得較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走出不良狀態。教師站在幼兒的角度審視問題,真正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讓幼兒感受到被信任與尊重,產生幸福感。傾聽能夠建立親密關系,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恰當的時機鼓勵表揚幼兒,能夠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動機。
在預設和生成的有機整合課程下,幼兒的學習內容以幼兒的生活實際體驗為核心,拓展多領域學習的內容,使其更貼近幼兒現實生活,幼兒學習方式更適合其興趣和發展需要,使幼兒的學習更加生動活潑,富于探究、想象和創造。
在預設課程中,教師首先要理解、吃透教材,了解和把握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心理需要,做好充分的活動準備。活動情境和整體結構設計要彈性化,為生成預留空間;其次要營造環境、把握契機,促進有效生成;最后要反思預設,拓展延伸。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會遇到大量問題,有些問題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教師有選擇地將問題轉化為課程活動。
例如,在值日活動中,一群排著整齊隊伍的螞蟻吸引了幼兒。螞蟻從哪里來?螞蟻長什么樣?螞蟻吃什么?追隨著幼兒的興趣,教師引導幼兒認識螞蟻、了解螞蟻的本領、感受人與螞蟻的關系,生成課程案例《是螞蟻呀》。在課程活動中,幼兒通過經驗回顧與分享、制定計劃、實施計劃、階段總結與反思,開展深度學習。
在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支持策略中,評價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教師可采取持續性評價和多元主體交互的模式。縱橫交錯的評價方式能夠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反思,在此基礎上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
持續性評價能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還能讓幼兒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當發現幼兒情緒情感處于消極狀態時,教師應及時對幼兒進行肯定性反饋;當幼兒在活動中面臨困難、停滯不前時,教師需采取引導性反饋,給予提示性幫助。評價須有針對性,要讓幼兒了解問題的解決階段,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
教師、幼兒同伴、幼兒自身、家長共同建構多元評價主體,不但能幫助幼兒調節探究過程,而且能夠促進幼兒進行自我反思、創造性地思考與探究,逐步達到高水平認知,從而進行深度學習;學習故事、觀察評價表、作品分析記錄等評價方法,使幼兒的學習變得可視化,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探究過程,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為持續探究和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在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幼兒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時間、空間、環境、材料為幼兒創造物質和心理保障,通過提問促進幼兒思維發展,通過評價促進幼兒元認知能力的發展。豐富的支持讓幼兒在輕松的活動氛圍中自主探索,有效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