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曙光雙語學校 紀以權
在新課程思想的引導之下,初中數學教師開始更加關注理論和生活之間的關聯,把生活化教育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讓原本抽象化和理論化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數學是初中階段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少學生因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而出現了恐懼和抵觸的學習情緒。想要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學習,解決抽象知識掌握方面的難題,就要在數學教學當中融入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要素,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讓乏味的數學學習富有樂趣。
比如,在教學“利息”時,為了確保課堂導入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就可以在導入環節引入學生熟悉的到銀行存款的典型案例:小亮的爸爸到銀行存入2 萬元,存期一年,年利率是1.98%,到期應繳納所得利息的20%作為利息稅,請問在存款到期時,小亮的爸爸可以得到多少元?題目當中所涉及的場景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也考驗了學生的有理數運算技巧,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確保導入效果。
為了確保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徹底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把數學課堂轉變成為學生積極探究的課堂,讓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灌輸,而是聯系生活找尋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確保數學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立體圖形展開圖”時,教師可以在探究活動中引入生活當中的實物與玩具模型,促使學生借助觀察、實驗操作等多元方式,增進對直棱柱、圓錐體、圓柱體等立體圖形平面展開圖的認識。比如,教師可以尋找生活當中常見的長方體紙盒、三棱柱積木、棱柱形茶葉盒等,讓學生分別探究這些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通過對這些生活化素材的運用,可以明顯提高探究活動的趣味性,也更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掌握。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練習鞏固,要想對課上所學知識進行熟練掌握,積累有效的數學解題方法,就需要在數學練習活動當中對知識方法進行靈活運用,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引導學生解決數學練習題時,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過大,問題的描述方法和學生的理解層次不相符,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和學習負擔,也會導致練習效果大打折扣。對此,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數學練習題,在生活情境當中呈現數學問題,借此機會提高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
例如,在教學“概率”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概率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驗證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水平,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設計以下練習題:受到資助的貧困學生從某地捐贈的兩種不同款式的書包與兩種不同款式的鉛筆盒當中,分別選擇了一個書包和一個文具盒,則款式搭配可能有多少種?在一個黑色的布袋當中,共有白球和黃球10 個,小剛多次摸球發現摸到黃球的頻率穩定在60%,則白球有可能是多少個?
課堂雖然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平臺,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只依靠課上的有限時間讓學生完成探究活動是無法獲得理想效果的,也無法開闊學生的視野以及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為了促進生活化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進行拓展延伸,尤其是重視課外探究活動的組織和設計,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性質”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幾個典型性的數學應用題,讓學生體會相似三角形知識在解決生活問題當中的價值:小明身高是1.6 米,影長是2 米,在相同時刻測得小明身邊古塔的影長是18 米,那么古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學生解決了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安排生活化的課后探究任務:請你借助三角板、卷尺、杠桿等,設計出測量學校教學樓高度的方案,并對測量與計算過程進行詳細說明。這樣的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身創新能力的平臺,也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捕捉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積極解決生活化的數學難題。
新課改呼吁教育本質的回歸,而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和技巧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落實,初中數學教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密切,利用豐富多樣的生活素材教授數學知識,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初中數學教師要立足現實生活進行教學策略的改進,積極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為學生提供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