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新區實驗小學 呂春梅
課后作業是學生復習課堂內容的方式之一。數學作業的形式不應再拘泥于書面作業,課后作業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書面知識。所以,教師布置日常數學作業應有意識地布置生活化作業,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會學、會用數學,進而拓展數學知識面。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可操作性的學科。在小學生能理解的范疇中,安排的數學作業應該和生活充分融合,在生活中體會數學的魅力。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生活中進行數學實驗,理解數學相關概念,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比例”后,布置家庭作業:分蘋果,根據家里成員,把蘋果平均分配,爸爸獲得整個蘋果的幾分之幾?你和媽媽加起來獲得整個蘋果的幾分之幾?現在,爸爸想吃半個蘋果,你和媽媽平均分剩下的半個,你能分到整個蘋果的幾分之幾?老師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檢查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這種實際操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把數學學習融入生活,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和實際操作,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概念,也鍛煉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把家庭作業轉變為可動手操作的實驗,可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可動手完成的家庭作業,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完成學習過程。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對作業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在快速心算的基礎上,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
不管是小學課堂教學還是家庭作業,都應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思考問題,再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在反復指導的過程中,學生完成生活中的數學學習。
例如,學習“統計和可能性”時,可以利用手機話費套餐輔助學習。學生每個月能收到繳費提醒短信,有個學生問筆者,每個月手機套餐的費用需要很多錢,可套餐里的很多附加內容我又不用,怎么辦?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肯定,是學生綜合學習后在生活中主動發現的問題。學生先調查家庭成員是自己使用一份套餐還是幾個家庭成員共用一份套餐,掌握每個人工作中對于套餐內容的需求,比如一般通信使用通話分鐘還是流量,再在父母的幫助下,在營業廳查詢可辦理的套餐信息,綜合對比分析個人套餐和家庭套餐的內容、金額,在對比過程中使用了方程法、列表法計算等,最終選用了合適的家庭套餐。
在該項實踐作業中,學生認真觀察、記錄、計算、對比,并合理選擇了家庭話費套餐,是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有效運用了相關數學知識,增強了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種集合類比、列舉等生活的實例,讓學生合理地解決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數學作業的布置,可以形式多樣化,可以內容多元化,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為了練習和鞏固數學知識。數學作業內容還應以生活為基礎,進行開放性思維練習。使用開放性作業模式,把生活和課堂知識創造性地聯系在一起,以生活處處皆學問指導學生,讓學生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美、感受數學的美。
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課堂上需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布置作業:同學們觀察一下,我們家里用的哪些東西是軸對稱圖形?我們可以自己做出一個軸對稱的圖形嗎?學生完成第一項作業,勺子、盤子、碗的表面可以看成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第二項作業,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做法,有的學生在紙上畫出全部圖形再剪紙,有的學生對折紙后剪一半等,有的用積木搭接,有的指著沒有刻度的手表說是軸對稱圖形。不管哪種方式,都證明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師在評價開放性作業的時候,應對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力和執行力予以評價,肯定學生的思維模式,要著重表揚作業中使用“對折”的學生,他們完全理解了“中心軸”的概念。
開放性的作業模式對老師和學生都是具有挑戰性的。只有主題沒有具體形式的作業,是對學生生活認知的考驗,需要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這種開放式的作業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對課堂知識融會貫通,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生活化作業的重點在于知識和生活有效結合。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條件,把學生從課本上引到生活中去。本文使用的三種生活化作業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面,靈活掌握并解決數學問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