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甜, 孫曉芙, 韓月霞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 介入中心, 河南 焦作454002)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與遺傳、 飲食、 環境等因素均有關聯[1]。 近年來我國肝癌發病率逐漸增高, 對人們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威脅極大。 介入治療作為肝癌的一種微創療法, 其療效確切、 創傷小, 被廣大肝癌患者所接受, 但有明顯的副作用, 易引起胃腸道反應和疼痛[1]。 相關研究[2-3]表明, 在治療期間對肝癌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可減輕其胃腸道反應, 緩解疼痛, 進而有效改善預后。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性護理對肝癌介入治療患者胃腸道反應及疼痛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 年6 月至2017 年6 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100 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50 例。 對照組男29 例, 女21 例; 年齡48 ~65 歲,平均 (56.27 ± 5.48) 歲; 原發性肝癌32 例, 繼發性肝癌18例。 觀察組男26 例, 女24 例; 年齡47 ~66 歲, 平均 (56.41± 5.63) 歲; 原發性肝癌28 例, 繼發性肝癌22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在介入治療后給予常規護理: 叮囑患者臥床休息, 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 食用低脂清淡的食物, 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煙酒, 當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時, 遵照醫囑給予止吐和保護胃黏膜藥物服用, 密切觀察血管穿刺部位, 在患者出現發熱時, 及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①治療護理: 在穿刺治療時, 與患者友好溝通交流, 講解相關疾病和介入治療知識, 緩解患者恐懼、 緊張等不良心理; 指導患者深呼吸訓練, 確保其面部和上肢肌肉無位移收縮; 給予10 mL 乳果糖口服液 (四川健能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3621) 口服,預防便秘; 治療結束后, 對穿刺部位進行止血、 加壓包扎8 h;回到病房后檢查包扎情況, 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觀察有無皮溫下降、 小腿劇烈疼痛、 指端蒼白等情況, 預防股動脈血栓形成; 告知患者及家屬護理注意事項; 告知家屬發熱是正常情況, 囑咐患者多飲水, 溫度過高時給予物理降溫或退燒藥退燒; 患者出現惡心嘔吐時, 護理人員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對于情況嚴重者, 上報醫生, 采取禁食和肌肉注射10 mg 胃復安 (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1539) 處理; 給予患者50 mL 清蛋白 (瑞士杰特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進口注冊證號S20170005) +250 mL 25%葡萄糖液 (湖北科倫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2021188) 靜脈滴注, 補充機體營養。②疼痛護理: 給予強痛定 (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四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088) 口服, 每次30 mg, bid, 或外貼多瑞吉(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國藥準字J20110042), 在病情穩定后, 指導患者多聽音樂、 看視頻、 讀書看報等, 多與家人、 朋友交流, 分散注意力, 進而減輕疼痛程度。 ③飲食護理: 術后可給予白開水、 去油魚湯、 肉湯等流質食物, 24 h 后可食用面條、 稠粥、 餛飩等食物, 忌辛辣、 高糖、 高脂食物。
表1 兩組的胃腸道反應、 VAS 評分比較
注: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aP <0.05。
VAS 評分 (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41.39±15.28 51.34±18.11 61.24±19.35 6.95±0.71 39.13±14.55 6.75±1.57 0.91±0.68a對照組 50 61.12±17.65 72.43±22.19 85.31±22.37 5.97±0.73 50.38±20.39 6.73±1.62 2.13±0.89a t 5.976 5.207 5.754 6.805 3.176 0.063 7.70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2 0.950 0.000組別 n 腸鳴音持續時間(h)首次排氣時間(h)首次排便時間(h)睡眠時間(h)下床時間(h)
1.3 評價指標①胃腸道反應: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腸鳴音持續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睡眠時間、下床時間。 ②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4]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分值0 ~10 分, 分值越高則表明疼痛越嚴重。 ③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的腹脹便秘、 消化道出血、 惡心嘔吐、 咽喉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 s)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 (%)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腸道反應、 VAS 評分護理后, 觀察組的腸鳴音持續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 均<0.05)。 見表1。
2.2 不良反應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0%, 低于對照組的56.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肝癌屬于惡性疾病之一, 病情發展迅速、 病死率較高, 主要包括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 原發性肝癌起源于肝臟組織病變, 繼發性肝癌是指其他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轉移至肝臟, 二者早期癥狀無特異性, 中晚期的主要癥狀為肝部疼痛、 腹脹、消瘦、 食欲不振、 腹水等[5]。 目前, 臨床常予以肝癌患者介入治療, 將藥物經血管直接注入惡性病灶部位, 抑制腫瘤生長,減輕臨床癥狀, 但易出現疼痛、 失眠、 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 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恢復和生存質量[6]。 因此, 在治療的同時輔以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促進患者預后恢復尤為重要。
針對性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的需求或相應癥狀采取針對性的、 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癥狀, 促進預后恢復[7-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腸鳴音持續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 下床時間均較對照組短, 睡眠時間較對照組長, VAS 評分、 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 (P 均<0.05),表明針對性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 促進其胃腸道功能恢復, 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 通過與患者友好的溝通交流, 向其講解疾病知識和治療措施, 可有效緩解其焦慮、 恐慌、 悲觀等不良情緒, 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 對穿刺部位和術側肢體進行對癥護理, 可有效預防股動脈血栓的發生; 叮囑患者翻身、 咳嗽、 排便等注意事項, 可避免腹部壓力增加而造成穿刺部位出血; 通過鎮痛藥或培養興趣愛好分散注意力等, 對患者的疼痛進行有效干預, 可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 進而改善睡眠質量; 術后指導患者科學飲食并給予患者胃腸道營養, 可降低腹脹便秘、 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 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的胃腸道反應, 減輕疼痛程度,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