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莉
(石家莊城市經濟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2165)
1.1 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影響、推動。英國古典經濟學派認為,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將會對該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絕對積極的影響,該學派奠基人亞當斯密認為,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對某一產品絕對優勢的生產模式,即對某一種產品有絕對先進的生產能力,無論是在生產技術、生產效率上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時,那么該國家就應將全部精力、財力投入到該產品的生產中,通過專業化生產該產品模式,在滿足國內需求后,再通過自由貿易將產品輸出國外,銷售至全球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如果其他國家都能將產品生產分工明確化,那么世界的發展將會因為專業分工、全球化的進出口貿易模式得到巨大進步。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力的提高受到專業分工影響,而且在人為制約下,生產率因專業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幅提高。勞動分工的深度決定了貿易市場的大小,二者互為正反饋關系,而通過進出口貿易的模式,將貿易市場的范圍輻射至全球,最大化的擴大市場,從而使勞動分工更加深化,一方面能提升本國勞動市場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因為出口貿易的增加而使本國能獲得明顯的經濟利益。另外,受到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國內剩余產品的價值也能發揮其自身應有的作用,從而得到國民的重視,在激發國民勞動欲望上起到積極作用,通過正確的引導能實現國民生產力、國家利益的雙提升。其次,國家層面上的進出口貿易行為的增加,為本國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企業在從事進出口貿易過程中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對于國家的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
普及進出口貿易可以使原本某個國家過剩的資源或生產力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加有效的配比,通過進出口貿易的模式,將生產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或是將本國產能過剩的產品出口至全球,即變相向全世界輸出勞力,這對一個國家的均衡、良好發展有積極作用。另外,受到進口貿易的影響,對本國稀缺資源價格的調控也有積極作用。如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必需品,較低的供給能力與較大的需求缺口相結合,勢必導致糧食商品價格越來越高,相應的參與糧食生產的勞動工資也隨之提高。而隨著國家進出口貿易范圍的擴大,通過進口貿易方式可以實現用更為低廉合理的價格獲取糧食商品,對本國的經濟市場而言,降低勞動工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利潤率(李錦梅,2019)。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持續擴大,各個國家可以用更為低廉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本國產品,再通過貿易出口的方式,將本國產品出售至世界各地。從世界范圍看,出口貿易行為的增長可以使全世界的資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起來,而一個國家的出口商品數量增加會增加國內對進口商品需求,從而實現進出口貿易的平衡發展。世界范圍內更多國家出口本國商品,各個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分工生產各類商品,會使得進出口商品種類愈發繁多,隨著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相互協調發展,進出口貿易也會帶來更多流動資金,既能填補本國的資金空缺,又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通過資金集中、技術革新,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生產消耗降低,從而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進出口貿易能為國家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王昊,2019)。
1.2 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在進出口貿易發展歷程中,有悲觀主義者認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模式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經濟愈發低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首先,進出口貿易模式更加利于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具備條件的國家可以通過進口貿易方式用更為低廉的價格進口本國所需的生產原材料,或是進口短期內無法再生而且會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的物資,如木材、煤炭等。而發展中國家為了本國的經濟發展只能被動接受出口貿易,并且對出口貿易中商品類型的選擇范圍受限制較多。另外,處于世界經濟中心位置的發達國家掌握著先進的科技核心技術,而周邊的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技術水平不夠高,自主研發能力相對欠缺,導致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進行進出口貿易時只能被迫接受發達國家提出的條件。對于生產制造業而言,發達國家可以將完整的產品生產銷售,而發展中國家只能通過有限的技術水平加工半成品,需要技術成熟的完整成品時再通過進口方式購買。從世界范圍視野看,依靠向發達國家出口半成品而獲得利益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屬國”,相對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進出口貿易過程中能獲得的利益有限,長此以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2.1 我國進出口貿易現狀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自1978~201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2020年受突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該年度進出口貿易額有所下降。近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上呈領先態勢,出口總額表現尤為突出,我國出口總額已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商品正售往全球各地,中國制造已邁向世界。在我國出口總額已經世界領先的前提下,我國對進口貿易的依賴性較高,我國在將本國商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同時仍需要引進各國先進技術,以提升我國生產勞動過程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總量。我國作為農業資源優渥,經過農業技術革新、農業生產優化,現已成為世界上頂尖的農業科技大國。自1992年來,我國貿易發展呈現逐漸提升的趨勢,一方面,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后國內經濟普遍向好,良好的經濟發展為對外貿易提供了基礎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生產企業的涉獵范圍越來越廣,能生產的產品類型越發多樣,在對外貿易過程中有更多選擇(白明,2019)。
2.2 我國經濟增長現狀國家經濟增長一般是國民生產能力及國家生產總量的提升。在當前經濟統計時期,國家經濟增長被賦予新的含義,即國民勞動生產總量和勞動生產能力的增加,以價值的形式來衡量。國民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一年內(一季度)全部收入的結果總數,自1978對外開放后,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呈現連年上漲狀態,197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為3678億元,2019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接近百萬億大關,達到990865億元。在此期間,我國經濟增長并非一帆風順,其中以1992年鄧小平規劃南海后,經濟發展速度最為迅猛,全國各地區多種生產企業、加工企業相繼涌現,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抓住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機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開始,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遭遇了巨大的寒冬,由于當年金融風暴的中心位于泰國,并迅速輻射至周邊地區,我國受到該金融風暴的影響程度較為嚴重,世界范圍內經濟的迅速縮水,導致進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打擊,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呈現出明顯回落,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降低,但我國總體經濟狀況仍舊表現為增長狀態。1998年,隨著全球金融風暴危機逐漸消散,我國經濟發展也隨之迅速復蘇,進出口貿易得到重新發展。
2020年,受全球性突發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但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對2020年度我國經濟研判,2020年度中國GDP有望突破百萬億,達到歷史新高,經歷嚴峻的疫情時期,我國經濟仍呈現總體平穩向上趨勢(張幸等,2020)??傮w而言,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總量有過快速發展時期,也遭遇過發展低谷,但總體仍表現為平穩上漲。
3.1 我國飼料出口維持慢速增長狀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國內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發展良好,對飼料產品的需求也較大。目前國內飼料產品的原材料多來源于糧食,糧食經過加工后制作成飼料制品投入養殖市場使用,如玉米、小麥、大豆等。同時隨著飼料業的發展,飼料加工技術水平革新,新興飼料制品逐漸進入市場,如近年來在飼料市場中備受青睞的生態飼料制品,憑借其污染小、成本低的特點,成功在飼料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我國飼料業起步較晚,由最初的手工作坊加工模式逐漸發展至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飼料產品都處于自產自銷的模式,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在20世紀早期國內的交通不夠便捷,飼料產品難以長期保存,導致飼料加工企業大多數選擇將產品銷往周邊畜牧養殖機構,國內的運輸銷售尚成問題,通過貿易出口銷往世界更是難上加難。另一方面,由于當時國內飼料生產水平有限,飼料產品的質量不夠優質,即使具備貿易出口至國外的條件,與其他國家的飼料產業相比,我國飼料制品也只能選擇打價格戰,這對國內經濟增長并沒有促進作用。在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隨著技術的革新、先進設備的引進、自主研發產品的上線,國內飼料加工企業突破技術壁壘,在飼料生產加工方面有長足進步。但技術的革新、生產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著我國飼料產品對外出口能力的提升,受到我國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的影響,飼料產品消耗能力較高,大量飼料制品被國內消化,對外出口能力自然下降,2007~2017年,我國飼料產品的進口速度增幅超過16%,這遠高于我國飼料產品的出口速度。對比飼料產品進口的總量增速平緩,國內目前對飼料產品進口更為依賴(田小偉等,2019)。
在我國飼料進口貿易中,對飼料原料的需求較大。飼料制品對糧食的依賴性較高,國內糧食產量雖然不低,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占有率極低,除卻人口消耗的糧食外,能配給用作飼料的糧食數量較少,并且由于飼料對糧食質量要求不太嚴格,通過貿易進口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取到適合用作飼料的糧食,更多的飼料企業愿意選擇通過飼料糧食進口方式獲取糧食以作為飼料生產,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而且采用集中進口的方式更利于運輸、存儲,在提升企業效率方面也有積極作用。
3.2 我國飼料產品進口貿易量增速較快自2010年始,我國飼料產品進口貿易量開始有了明顯上升,2010年我國飼料產品進口貿易量為900萬t,2018年飼料產品進口貿易量達到4500萬t。飼料產品進口貿易量的提升表明我國對飼料產品的需求量在快速增加,造成飼料產品需求缺口增加的原因有三。首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隨之提高,對日常飲食更加注重營養均衡、健康美味,肉類、蛋類、奶制品類食物的需求量增大,畜牧養殖業的規模也隨著市場需求迅速擴張,對飼料產品的消耗量自然增加。其次,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散戶的養殖機構能盈利的額度逐漸減少,我國畜牧養殖業逐漸走向規模化,相對于分布零散的養殖戶,大型養殖機構對飼料產品的需求量更為龐大,以往自給自足的供給方式難以滿足大量的飼料缺口,越來越多的養殖機構選擇大量的成品飼料作為日常養殖行為的供給消耗。最后,受到我國保護耕地、保護林地政策的影響,原本的放養模式不再提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殖機構對成品飼料產品的需求。
飼料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增幅受國內飼料產品需求程度的影響,飼料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又決定了我國對外出口飼料產品的質量水準。我國目前對飼料產品的進口主要來自于飼料糧食方面,在生產飼料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作物,國內適用于飼料生產的糧食作物不能滿足飼料加工生產所需的數量,國內飼料加工企業只能選擇貿易進口方式,在國外市場購買大量的飼料加工原料。飼料進口貿易為國內市場帶來更多的國外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消費行為,同時又能讓飼料加工企業有更多的購買飼料加工原料的渠道,飼料加工企業在考慮自身企業受益的同時,選擇更優質的飼料原料制品,以保證產品質量。適當的飼料進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
相對于飼料進口貿易的增長速度,我國飼料出口貿易量較少。一方面,由于我國國內對飼料產品的消耗量較大,飼料企業生產的飼料制品在國內有穩定且大量的客戶使用,在對外貿易方面表現的相對較差。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飼料生產加工水準在世界范圍內表現一般,雖然我國已經躍居全球范圍內飼料產量的前列,但是在高端飼料領域我國仍舊依賴進口,如生產高端飼料所必須的蛋白添加劑等,國內的自主生產水平仍有待提高。出口貿易量一般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飼料產品出口貿易量的增速緩慢,對我國經濟的增長難以起到推動作用。
5.1 宏觀調控糧食價格,為飼料企業在國內購買糧食原料提供可能飼料企業每年消耗的糧食數量巨大,并且由于飼料產品的特殊性,對儲存時間的要求更高,飼料企業只能選擇每年都新購進一批糧食以備用于生產加工。玉米、小麥、高粱等適用性較高的能量飼料的被需求性很高,在互聯網貿易普及下,全球范圍內的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選擇在全球范圍內進口飼料原料。增大進口貿易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一定隱患,同時由于國外市場難以監管,對飼料原料的監督檢測更為困難,也難以保證進口糧食產品質量達標。我國應重視飼料原料依賴進口的現象,通過對國內市場的宏觀調控,進一步降低國內糧食價格,飼料企業可以選擇在國內市場購買,同時也降低了飼料企業對進口市場的依賴程度(莊芮等,2019)。
5.2 重視我國飼料行業,為飼料生產加工企業謀劃更好發展我國具備優越的農業發展條件,南北地區氣候的差異為飼養不同種類的動物提供了便利條件。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全民收入提高,人們對日常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在日常飲食方面表現為對肉類、蛋白類食物的需求日漸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畜牧水產養殖業的消費。基于我國畜牧養殖業的逐漸壯大,對飼料產品的需求越發多樣化,對飼料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發嚴格,我國應重視飼料行業,為飼料加工企業謀劃更好的發展。首先,重視生態飼料領域。生態飼料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飼料產品,相對傳統飼料,生態飼料有更環保、更低成本、更易取材等諸多優點,要提高我國飼料產品的競爭力,在新興生態飼料領域下足功夫,開發新產品。其次,為了打開我國飼料產品向全球出口的大門,我國飼料企業可以考慮合理的進行聯合作業,以達到規避短板、吸納經驗的目的,將各自的優點相結合,研發更為優質的飼料產品,讓我國飼料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優勢,為我國飼料產品貿易出口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