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三興學校 錢元香
數學文化包含“人數學化”和“數學化人”兩個不同的層面,將數學魅力充分地展示出來,有助于學生學習觀的樹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地融入數學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思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年齡較小,上課時不容易集中精力,也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數學教材中包含很多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文化內容,且多為數學文化故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趣味、富有魅力,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充分地了解數學知識的起源,掌握知識的發展規律,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
例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借助教材中的節日展開計算教學,讓學生通過“畫一畫”“寫一寫”“想一想”和“算一算”等活動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同時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對比,找出計算方法的異同,促進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內容的理解,深刻地掌握兩位數乘法的計算算理。整個課堂活動上,教師將“倍乘法”等方法悄無聲息地融入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于不知不覺中真切地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總是想以最短的時間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很少將考綱之外的文化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課堂索然無味,學生缺乏思考的機會和空間,學習效率低下。數學文化的有效融入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從文化底蘊方面強化了學習過程,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學會對問題進行思考,促進了學生問題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例如,在“平面圖形面積”的復習課中,教師可設置故事情境:連年征戰中,一個國家戰敗,這個國家的小公主帶領貼身侍衛來到原始部落。公主向部落酋長提出:“能不能給一小塊地?”酋長洋洋得意地說:“沒問題,但你們只能從海邊圈一塊羊皮大小的土地。”一整塊羊皮的面積真的是太小了,怎么辦才好?公主愁眉不展,這時,一個聰明的士兵提出:“可不可以將羊皮裁剪成細長的羊皮條,然后用羊皮條去圈土地?”如此一來,問題就變成了:“怎樣圈地才能面積最大?”學生展開思維活動,有的提出:可以圍成一個正方形;有的同學提出,圓形面積最大,可以圍成一個圓形;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借助海岸線圍成一個半圓,這樣圍成的半圓面積最大……
案例中,教師借助文化故事,向學生出示了“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哪種圖形面積最大”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活動,讓學生真實地體驗了知識應用的樂趣,感受了知識的應用魅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設計相關活動,將數學文化融于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實地體驗知識的起源、發展、變化,體會知識蘊藏的價值,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倍數與因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從兩千年前古希臘人對因數和倍數的研究入手,首先向學生出示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讓學生將其拼成一個長方形,并嘗試用乘法算式的形式將其表示出來。整個過程中,學生利用具體的數據找出因數和倍數間的辯證關系。在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認知思維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計數器中分撥出不同的兩位數,使兩個數字之和等于9?同時找出這些兩位數與數字9之間是否存在特殊聯系。學生試著列舉數字組合:18、27、36、45……觀察并得出結論。這時,有學生提出:數字8、7、6等是否也遵循一定的規律?問題驅動學生探索,在學習中領略了數學文化的魅力。
案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知識的探討,通過教學活動與數學文化的有機結合,使教學課堂活動豐富多變,讓學生真切地感知了數學知識的神奇力量,體驗了文化內涵。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數學文化巧妙地融于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文化氣息,體驗知識帶給我們的樂趣,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