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 肖藝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自己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能夠解答數學問題,培養小學生的解題思想,這樣,學生今后在面臨數學問題時才能夠獨立解答。為了能夠培養小學生的解題思想,教師在授課時需要運用以下方法進行授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講授數學知識時,要根據數學課程的知識點為學生設置問題,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今后的學習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倍的認識”一課時,便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出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展示出了一些藍花和一些紅花的圖片,之后對學生說:“大家數一數,藍花和紅花各有多少朵呢?”學生在數完之后回答說:“藍花有2朵,紅花有12朵。”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出關于倍數的問題:“紅花比藍花多這么多,紅花里面有幾個2呢?”學生將紅花以兩個為一組圈起來,之后說:“有6個2。”教師接著問學生:“也就是說紅花是藍花的幾倍呢?”學生嘗試著回答說:“6倍?”教師接著為學生講述道:“沒錯,就是6倍。12能夠被2整除,我們應該說12是2的倍數。具體來說,12除以2等于6,所以12是2的6倍。本題中就是紅花是藍花的6倍。”通過這樣的提問與講解,學生對“倍”有了具體的認識,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便逐漸形成了解題思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教授學生從題目出發,尋找題目中的條件,根據條件進行分析,從而解答數學問題。
例如,在講“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如何從題目中尋找解答問題的條件,并帶領學生一起對題目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和思路。教學中,我展示出一個數學題目:“小猴子、小兔子和小鴨子一起在河邊玩,天黑了,它們要乘坐小船趕緊回家。一艘小船最多載重20千克,小猴子重15.2千克,小兔子重2.3千克,小鴨子重2.1千克,請問它們能一次全部過河嗎?”在展示出這個題目之后,我問學生:“你們知道題目中哪些條件是有效條件嗎?”學生回答說:“有數字的是有用的。”我點點頭,對學生表示:“沒錯,在這個題目中,已經說明了小船最多載重20千克,然后告訴了我們三只小動物的重量,那我們該怎樣做呢?”學生說:“應該把小動物的重量加在一起,看看會不會超過20千克。”于是,大家便開始進行計算,15.2+2.3+2.1=19.6(千克),19.6<20,所以它們三個能夠一次全部過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活動來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在活動中更積極地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便能夠使學生的解題思想得到進一步的鍛煉。
我在教授“數學廣角——雞兔同籠”這一課程的內容時,便通過為學生設計合作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課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和解答。課堂中,我在提出雞兔同籠的問題之后,讓學生4人為一個合作討論的小組,共同對這一問題進行交流,找到解答問題的方法。于是,不同的小組中以不同的方式展開對問題的解答,有的小組中通過畫圖的方式將頭數和腿數畫出來再解答,有的小組用假設討論兔子少去2條腿或雞多出2條腿的方法解答,還有的小組用將雞和兔子分組并列舉頭和腿的數量的方式來解答。在學生解答完之后,我讓學生表達各自小組的解答方法,由此,學生學習了彼此的多種解答思路,使解題思想得到了拓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數學題目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條件,從而有效解答數學問題;教師可以運用組織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解題的思路,幫助學生拓展更多的解題思維。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的解題思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