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第六中學 戴文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化學自主學習模式構建中,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準備適合的自主學習內容,同時細化自主學習目標、創設自主學習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科實踐的熱情等,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細化自主學習目標,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做深度研究和分解,還要對學生學習基礎做定性分析和調查,這樣才能形成細化的自主學習目標體系,給學生提供更為具體的學習任務,確保自主學習順利展開。在具體操作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等材料做具體分析,對自主學習內容做細化處理,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做匹配性設計,利用具體的學習目標展開教學調動,給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途徑,確保自主學習順利啟動。
如教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教師在篩選教學目標時,主要從知識和技能方向做出傾斜。如這樣的目標設置:讓學生了解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完成。讓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也可以增加一些實驗。在實驗操作中,要求學生學習藥品的取用,以及加熱的實驗操作。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環節后,都能夠圍繞這些學習目標展開對應操作,特別是實驗的選擇和操作,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操作便利條件。包括實驗儀器的準備、實驗程序的設計、實驗藥劑的運用、實驗結果的分析等,都給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實驗時,教師跟進觀察,對學生操作情況做及時的矯正和指導。經過一番自主探索學習,學生大多圓滿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各項學習活動獲得豐富研究成果。
教師細化處理自主學習目標內容,其目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利用目標展開教學調動,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操作,在實驗、分析、歸結、探究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學生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教師給予必要的幫助,能夠確保實驗順利展開,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指導。教師與學生一起行動,其學習效果大大提升。
創設自主學習情境時,教師要借助更多教輔手段,對學生的多種感官形成沖擊,如可以設計投放懸疑問題、布設自主學習任務、引出探索實驗程序、媒體展示自主學習信息等,促使學生在深入分析、交流、探索和實驗的過程中建立學科基礎認知。
教師執教過程中,常常會借助媒體手段展開情境設計,學生對直觀展示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果教師能夠結合直觀信息,滲透一些思考問題,勢必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在教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時,教師先打開多媒體,展示一些實驗反應信息。如:
C+O2==CO2
宏觀上:12克+32克=44克
微觀上:1個C原子+一個O2分子+一個CO2分子
教師給出問題設計: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碳和氧氣,以及反應出來的二氧化碳都是可以稱量的,但化學反應是碳原子與氧分子之間一對一地進行的,如何才能建立宏觀的質量、體積和微觀粒子數之間的聯系呢?已經知道微粒的個數,如何才能求出其質量和體積呢?學生通過觀看媒體圖片信息,對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和討論,自然達成學習共識。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放相關反應式信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展開介紹,并借助問題進行整合處理,為學生提供學習思維的機會。學生有了觀察經歷,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細致梳理,自然進入自主學習環節,在多重思考探究中找到問題答案。自主學習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實際做出創新設計,對學生學習心理形成沖擊,利用更多輔助手段進行助學設計,也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意識,更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對此需要有更理性的認識,在學法方向做出積極探索,為學生傳授更多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無疑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實惠的支持。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操作,教師適時給予學法傳授,這應該是學生最需要的。自主學習學法呈現形式很多,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筆記、分析、觀察、操作、歸結等學習操作,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自主學習效率,形成有形的學科認知基礎。
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環節后,教師需要跟進做學法指導,確保學生自主學習操作能夠順利展開,以提升學習效率。在教“元素與物質的分類”相關內容時,教師推出了自主學習任務:物質分類需要有一定的標準,從化學角度展開思考,能夠歸結出哪些標準來?不妨從物質元素構成、導電、形體等方向做出考慮。學生接受自主學習任務后,主動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自發展開互動交流活動。在學習成效匯報階段,教師鼓勵學生做梳理歸結。學生根據自主探究情況,對分類標準進行具體歸結:第一,物質組成分子是不是同一種,可以將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第二,由同種元素組成的單質屬于游離態,由不同元素構成化合物是化合態。第三,化合物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狀態下是不是導電,可以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第四,如果根據顆粒大小可以將混合物分為溶液、濁液、膠體等。第五,對反應物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氧化劑和還原劑。……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做總結,確保學習任務圓滿結束。
教師給學生設計了物質分類標準歸結任務,并從思考角度做出提示,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環節。從學生分類情況能夠看出,教師設計投放自主學習任務是比較適合的,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是極為豐富的。
自主學習活動內容比較廣泛,教師需要做出科學選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索實踐機會,促進學生操作能力的成長。化學實驗、問題討論、案例解析、信息收集、生活觀察等,都帶有自主學習屬性特點,教師在設計和指導活動時,要圍繞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展開運作,如果有需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學習,借助集體力量推進學習進程,讓學科活動順利展開。
教師對教學內容做綜合篩選,為學生推出適合的訓練內容,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時會得心應手,其訓練效果會更好。如教學“電解質”相關內容時,教師推出了幾個訓練任務,要求學生任選一項來操作:其一,如何運用實驗對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進行分類?其二,酸堿鹽是電解質嗎?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驗證呢?其三,當其他條件一定時,電解質溶液導電性和溶液中離子濃度成正比,如何運用生活常識來進行解讀,列出具體的案例。學生對幾個訓練任務進行分析比較,很快就確定了研究方向。教學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分類時,學生找到一些物質,教師為其提供了另一些物質,如鹽酸、NaOH溶液等。經過導電實驗,將在水溶液下或者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歸結為電解質。做酸堿鹽導電實驗時,教師給予更多輔助指導,確保安全操作。
教師推出諸多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利用實驗案例方式進行相關探索和操作,成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在學生實驗操作環節,教師做出必要的輔助指導,確保實驗安全操作,給學生實驗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持。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建立起的學科認知更為真實可感。學生對接生活展開案例收集,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積極推出生活化訓練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無疑能夠帶來全新學習體驗。
高中化學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對有效形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現實幫助。高中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適時布設自主學習任務,設定組織學習目標,推出更多自主學習探索的實驗,都能夠給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自主學習不是學生的自由學習,教師需要適時做出干預和指導,給學生傳授一些自主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