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超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了“育人為本、融合創(chuàng)新、系統(tǒng)推進、引領發(fā)展”的基本原則。2020年全國教師發(fā)展大會提出了“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的新要求。教師作為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石。“互聯網+”時代,信息素養(yǎng)不僅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而且直接關系到教育目標能否實現、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進程能否繼續(xù)深化。
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指教師根據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要求,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概括來說,信息化社會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具體表現為: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信息能力。當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總體水平尚可,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教師群體信息化理論水平不足、對信息應用現狀了解不足、信息技術應用層次較低、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程度不夠等問題凸顯。如何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互聯網+”時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發(fā)生改變,師生角色定位發(fā)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遞者,也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為了更好地實現角色的轉變,教師需要充分認識自身在信息化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信息觀念,提升信息素養(yǎng)。2020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陸續(xù)開展。在這過程中,部分教師能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認真專研直播平臺,高效完成在線教學,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而另一部分教師則拒絕參與在線教學,認為其操作麻煩,教學效果差。究其原因,部分教師教學觀念落后,信息意識薄弱。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教育將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局面,教師將面臨新的挑戰(zhàn),這更需要教師秉持積極的教學態(tài)度,主動擁抱新技術。
教學資源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硬件資源是基礎,軟件資源是保障。教師信息化教研活動需要硬件資源支撐,如無線網絡全覆蓋,學校建有智慧教室、錄播教室,班級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等。這些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為全校師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學校可邀請技術人員每學年對教師進行校本化技術培訓。學校還應鼓勵中青年教師常態(tài)化使用信息化設備,融合教學,發(fā)揮作用。
軟件資源包括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在教育信息化加速推進過程中,各學科的軟件資源不斷涌現,是學校資源建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發(fā)現諸多實用的信息工具,如“希沃白板5”能夠為各個學科的信息化教學提供有力支持,“Focusky動畫演示大師”“Articulate Storyline 3”可以制作出強大的交互性課件,“EV錄屏”“Camtasia Studio”“Animiz”便于制作微課。信息資源獲取途徑分為兩部分,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一部分來自公共服務平臺中的教學資源,如“一師一優(yōu)課”“空中名師課堂”、溧陽教育局建設的“在線課吧”等;另一部分由學校教師的優(yōu)秀課例和校本課程組成。
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推動者,教師不僅要掌握新的理論和技術,還要具備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的能力。通過開展信息化教研活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在教研活動中,教師應重點探索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前,教師教學設計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要充分考慮學科知識的整體性、學生能力的差異性以及教學環(huán)境。教師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網易公開課”等平臺搜尋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充實教學設計。教師可利用教學軟件分析學情,如在“問卷星”上對學生進行調研,切合不同的學情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經歷這樣的準備過程,教師方可找準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切入點。
課堂,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靈活調整信息技術使用策略,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過程性評價。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信息資源創(chuàng)設信息化教學場景,賦予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將信息技術融會貫通于整堂教學。
課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思。不僅要反思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根據師生互動情況和學習反饋,反思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情況,如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哪些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可以改進等。通過不斷反思,教師獲得教學經驗,并反哺于課堂教學。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包含信息素養(yǎng)的教育。筆者認為,信息素養(yǎng)提升培訓可采用集中培訓和分層培訓兩種方式進行。集中培訓需要制定培訓實施方案,設立考核制度,通過開展初級信息化培訓,保證教師信息素養(yǎng)能夠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分層培訓可以分學科進行針對性培訓,主要培訓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以及解決信息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層培訓還可以對全體教師作問卷調查,分析教師實際需求,組織專項培訓。
學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如在評優(yōu)選拔中優(yōu)先考慮信息技術骨干,以此帶動更多教師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學校要改變以往唯考試成績的評價機制,根據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制定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方式,以合理的“評”來肯定教師信息化研究成果,并將其作為重要考量納入教師考核,如從信息化教學比賽、課題研究等方面考核教師信息素養(yǎng)水平。
“互聯網+”時代,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密切相關。通過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帶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