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2016年6月,教育部正式頒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在“十二五”基礎上更加強調突出“深化應用、融合創新”。[1]2018年4月,教育部又頒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引領著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創新轉段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信息化正在從教育變革的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2]在“十三五”期間,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南工”)以應用創新為切入點,發力信息化建設,加快智慧校園建設進程。
信息化應用創新是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所催生的應用創新,包括硬件平臺應用創新、業務應用創新、服務應用創新、數據應用創新等方面內容。這幾個維度的應用創新體現了智慧校園不同場景下的硬件應用、系統應用和數據應用,是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內容。
針對智慧校園應用存在的現實“痛點”問題,首先要確定應用創新需要達到的目標和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是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基本要求。南工與多數院校一樣,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到“十二五”末時,發現了不少問題:信息孤島現象較為嚴重,各業務系統數據不能互聯互通;應用系統多為購買而來,與學校業務匹配度和適用性不高;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核心業務領域的信息化覆蓋程度不高;缺少對跨部門、跨團隊、跨系統的業務協同支撐;業務伴隨式過程性數據很少,數據質量較差;缺少數據綜合應用支撐能力,數據對業務創新與治理決策起不到支撐作用。這些問題導致信息化應用體驗落后,服務支撐作用難以發揮,是當時亟須解決的“痛點”。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保?]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當前信息化領域的理念共識。其核心內涵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學校業務的深度融合,實現業務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驅動學校的結構重組、流程再造、模式變革和治理重塑,推動人才培養現代化?;诖死斫猓瞎⑦@一理念具化為技術改變育人、流程改進管理、數據驅動創新、服務提升認同、融合創新供給“五大理念”,更加易于引領具體建設思路的設計。
診斷與改進是教育部推出的職業院校構建常態化質量保證機制的制度舉措。其核心理念是“全面質量管理”,引領信息化應用體現了三個變化:從注重業務結果到更加注重業務過程,從注重線性過程到更加注重循環過程,從注重結果靜態數據到更加注重過程性動態數據。南工作為教育部首批27所診斷與改進試點學校,將診斷與改進理念融入信息化頂層設計和每個項目的建設方案中,突出信息化應用的職業教育特質。
基于上述理念,結合校內大量的需求調研,南工從育人、管理、服務、治理等幾個維度出發,提出了“十三五”期間“五重智慧”建設目標,即融智慧平臺、智慧育人、智慧校務、智慧服務、智慧治理于一體的智慧家園。在此基礎上,用“網絡無處不在、個性智慧育人、高效協同校務、便捷工作生活、科學治理決策、數據產生價值”六個具體目標來描述和界定“五重智慧”的目標內涵,并將建設思路確定為:以“五大理念”為引領,以應用創新為切入點,以新技術應用為支撐,以流程為先導,以數據為核心,深化“五重智慧”建設,推動“基礎設施平臺化、培養個性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線上化、決策科學化”五個升級。
南工智慧校園建設路徑的內在邏輯是:推進業務流程治理,夯實信息化應用的根基;建設硬件基礎設施平臺,構筑應用創新的資源基礎;打造公共支撐平臺,形成各類應用的通用組件;構建統一數據平臺,打造應用創新的數據引擎;構建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服務師生的信息化獲得感;推進數據綜合應用,凸顯應用創新的內在價值。按照實施路徑的邏輯,對項目和任務進行切分,形成“任務手冊”,讓建設有序推進。
一是構建起適合自身的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作為信息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高職院校推進信息化亟須解決的問題。其核心內涵是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建立起“統一領導、統籌規劃、歸口管理、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和“科學決策、全程管理、專業運維、資源保障”的運行機制。南工制定了涵蓋項目立項、實施、監控、驗收、結項全過程的流程規范,實施項目負責制,明確項目團隊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建立項目間橫向溝通協調機制,引入第三方進行全程監理,構建起較為完善的信息化工作體系,為信息化的有效有序推進提供了保障。
二是增量建設帶動存量變革。經過多年持續建設,南工信息化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推倒重來既有較高成本,亦難以推行,遂采用了“增量建設帶動存量變革”的方式。對于新上的系統,必須按照統一規劃的標準規范和技術架構要求進行建設,如用當前流行的微服務架構取代傳統的MIS架構,在新舊系統的使用對比中體現新建系統的優勢,以此帶動舊系統的變革,逐步用新的理念、新的架構實現舊系統的替換。
三是學習借鑒企業信息化成功經驗。由于市場競爭驅動,企業信息化進程較快,無論在管理上還是技術上,成功經驗較多,也有不少失敗案例,值得高職院校借鑒。南工在建設模式上,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預算、統一實施的策略;[4]在開發模式上,采取校企合作和商業服務相結合模式;在機構設置上,設立獨立的信息化工作機構,將其定位為管理和協調部門,建立配套保障制度,確保信息化建設推進力度。
軟硬件基礎設施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智慧校園應用提供底層的網絡通信、存儲算力、智能感知和統一數據、統一組件、統一工具的支撐,是智慧校園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基礎。南工結合全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卓越高職院校創建、“智慧工程”建設,著力推進了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
一是硬件基礎設施“六化”升級。與華為公司合作,完成了網絡的“光化”升級,“光貓”進宿舍,光纖入講臺,為全校一萬四千多名師生員工提供了穩定可靠的網絡服務。推進無線網絡“物聯化”升級,基于有線無線網絡一體化、無線全覆蓋的基礎上,在無線AP中預留物聯網模塊,根據場景應用需求構建無線物聯網。對數據中心進行了“云化”升級,打造校園云平臺,為各種應用和師生創新提供按需申請的彈性服務。適應移動支付發展趨勢,對一卡通支付進行了“移動化”升級,師生在校園內掃碼支付,消費數據實時反饋。強化職教特色,對工學環境進行了“數字化”升級。對校園安防進行了“智能化”升級,構建了“人過留影、車過留痕、探頭站崗、門禁把門、鼠標巡檢、對講聯動、數據分析”的校園立體安防模式,提升了校園安全管理效能。
二是軟件基礎設施“平臺化”升級。將統一數據平臺、公共支撐平臺作為智慧校園基礎設施予以統一建設,構筑起支撐上層業務應用和線上服務的“大平臺”,是當前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趨勢。其中,全量數據中心是智慧校園的大腦和心臟,完成數據的采集、匯聚、共享、開放、應用、管控等關鍵環節的工作,為全校智慧校園應用和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诖怂悸?,南工打造了全量數據中心、數據清洗與整合、數據質量監控、數據可視化、數據開放5個平臺,集成各類數據接口422個,每天同步數據量超過6000萬條。同時,還打造了基礎信息管理、身份管理、消息通信、報表分析、流程引擎、網站群等公共支撐平臺。
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核心任務,相應地運用技術服務育人、支撐教學進而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與學模式變革,是智慧校園建設的第一要務。通過打造一體化平臺,打通專業調研、教學建設、人才培養、評價反饋與數據傳遞鏈條,通過數據鏈條形成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循環迭代機制,面向學生實現優質學習資源的個性化供給和自主化、泛在化學習,推動人才培養從規?;?、標準化向多樣化、個性化轉變?;诖?,南工把人才培養需求作為信息化上位要求,按照“在哪里教、教什么、用什么教和誰來教”的思路,推進智慧育人。
一是打造數字化工學環境。學校打造了121間智慧化教室,建設了課程資源錄播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西門子智能制造、華為云與大數據、京東跨境電商等一批數字化實訓基地和飛機維修、國際商務、動漫設計等VR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師生在真實場景和數字仿真環境中進行互動式、項目式、沉浸式的教與學。
二是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學校主持建設了機電一體化、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創新創業、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等4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注冊用戶約43.17萬,活躍用戶約34.9萬。資源庫具有“三多”特點,數量上全省高職最多,機電一體化資源庫覆蓋院校最多,雙創資源庫用戶最多。學校建有各類在線開放課程1599門,2020年上半年,有590門春季學期課程實施線上教學,學生總體滿意度89.33%,經受住了大面積線上教學的嚴峻考驗。
三是構建教學一體化平臺。學校以人才培養能力為主線,將信息化貫穿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了教學一體化平臺建設,打造了專業建設、教學運行、學習考試、在線教學、頂崗實習、綜合評價等多個中心,實時展示專業建設、資源建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相關情況,為教育教學提供全流程信息化服務,支撐了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和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支持了學生個性化學習成長。
四是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施教者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是推進智慧育人的基礎性工作。每年學校利用寒暑假,面向全體教師,以基礎培訓和專項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日常應用的培訓。自2017年以來,學校已安排培訓近30場、培訓上萬人次。
推進智慧校務和精細管理,先導性工作是推進流程治理。流程治理是指將現代高校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思維進行創新性融合,對現有流程按照戰略流程、業務流程、事務流程分類進行梳理,對流程框架體系進行再造、對管理運行體系進行重構,逐步形成信息化支撐下的育人、管理和服務新模式。高職院校只有將傳統的教學科研管理思路和模式調整到符合信息化思維、信息化運行的軌道上來,才能真正發揮出信息化的“功效”。具體推進上,可以分為三步:一是運用信息化思維對管理運行體系進行整體設計;二是設計支撐新管理運行體系的流程框架,建立逐級細化、完整配套的流程清單,既要注意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流程的梳理和設計,消除業務墻和部門墻,又要注意流程體系的完整性、邏輯性和關聯性;三是制訂流程文件描述標準模板,將流程清單變成配套的標準性流程文件。根據此思路,南工專門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的“業務流程治理領導小組”,以及由分管信息化副校長擔任主任的“流程辦”,領導統籌和協調推進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全校制度和流程梳理。目前,已梳理各類業務流程182個,夯實了信息化的根基。
在流程治理基礎上,高職院校可按照“全流程、管服分離、多端一體”的思路,對核心業務平臺進行重構?!叭鞒獭笔侵笇崿F核心業務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覆蓋、全流程線上辦公和伴隨式數據生產。“管服分離”是指分別面向業務人員和師生員工,提供線上辦公、業務管理功能和線上流程服務,管理功能在業務平臺實現,服務功能入駐辦事大廳等服務平臺,同時,技術上按照“大平臺、微服務”進行架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和服務需求?!岸喽艘惑w”是指同時提供基于PC電腦和智能手機移動端的功能服務,適應快速便捷辦公需求,提高運轉效率和使用體驗。根據此思路,南工對管理、教學、學生、教師、科研、安防、黨建等主線的業務平臺進行了重構,對全校精細管理、業務協同、內部控制和質量監控提供了信息化支撐。
服務是信息化的永恒主題。以師生為中心、服務為導向,提升信息化獲得感,為師生員工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人性化、高品質的信息化服務,是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價值取向。近年來,高職院校均積極把握移動互聯帶來的機遇,按照“一網化、移動化、自助化”服務思路,推進基于“PC+移動”的綜合服務門戶、網上辦事大廳和移動校園的建設,信息化的應用體驗得到持續提升。在此進程中,南工打造了PC端“智慧南工”和移動端“AI南工”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師生提供個性化、一站式的信息、日程、應用、辦事、數據和網盤服務,集成業務系統36個,上線辦事服務日均70余件,日活躍量高達14000。落實“不見面審批”要求,變“線下跑”為“線上辦”、“分頭辦”為“協同辦”,方便了師生,提高了效率,優化了治理,提升了認同。
數據是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未來學校的核心資產和重要的教育要素,將成為學校發展的創新引擎。數據治理與智慧校園建設相伴相生,是一項持續性工作,主要任務是實現數據資產化管理,提高數據生產質量,推進數據匯聚共享,推動數據融合應用,讓數據產生應有的價值。其主要環節為“數據生產、匯聚共享、融合應用”。其中,數據生產的核心為業務數據化,讓業務過程數據和結果數據伴隨業務實時產生,切實提高源頭數據質量和可用性;匯聚共享的核心為數據標準化、主題化,對業務系統和辦事大廳產生的數據進行全量集成與拉通,各系統通過上行和下行接口互聯互通;融合應用的核心為數據業務化,通過建立數據模型挖掘數據價值,讓數據反哺業務、支撐決策。基于此思路,南工進行了信息資源規劃,對數據的生產、流轉、共享、應用進行了整體設計,打造的全量數據中心有15個數據集市,形成了數據循環流動、持續迭代的機制,為學??茖W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助力業務診斷與治理決策。結合發展規劃和診斷與改進需求,建立了363個數據模型,打造了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平臺,運用大數據進行了綜合校情、規劃指標、年度任務、教學分析,服務學校發展和辦學決策;通過群體畫像、典型畫像,進行師生“全能型”和“單打型”人才的數據挖掘,探尋成長成才規律,服務人才培養和教師成長;進行綜合施策,以各業務平臺常態化數據為支撐,大力推進網上職稱評審和績效考核,服務焦點、難點業務問題的解決,并以此為抓手倒逼業務源頭數據質量提升;為師生提供個人數據中心空間,全面匯集個人教學、工作、學習和生活相關數據,并與各領域脫敏后的數據進行對比,服務師生自我診斷與改進。
二是助力精準疫情防控。依托企業微信和簡道云“云融合”,學校自主研發了健康打卡、進校審批、掃碼定位、開學返校、離校請假等疫情防控專題應用17個,學校、學院、班級可分級進行師生健康狀況、校園狀態摸排,助力疫情精準防控、科學防控,得到政府督查組的高度肯定。
智慧校園建設是一項接續性很強的事業,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十四五”的起點上,學校更需要謀劃和推動新一輪的智慧校園建設。
1.信息化站位決定信息化高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信息化的內涵及其本質,奠定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創新的認識基礎。另一方面要從學校戰略角度出發來謀劃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將事業發展戰略轉化為IT戰略,將業務架構轉化為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將信息化頂層設計得更具象化、更有可操作性。
2.切實堅持應用驅動、數據核心的基本原則。應用是智慧校園的生命力所在,數據是智慧校園的核心資源。應用是數據生產的源頭,所以本質上兩者是一條主線。以應用牽引數據的生產,實現業務數據化;以數據反推應用的改進,發揮數據業務化的價值。讓應用和數據互為支撐,迭代循環,共同提升。
3.構建起科學有效的信息化體制機制是關鍵。不同于信息化軟硬件系統的建設,信息化體制機制建設作為隱性工作容易被忽視,但卻決定著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成敗,需要被高度重視。高職院校應深入認識信息化發展的內在規律,推動構建起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實現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4.提高中層以上干部的信息素養至關重要。信息化建設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質上是認識問題、管理問題、戰略問題,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和建設成效取決于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對信息化的認識和理解。所以,應大力實施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深化各級領導對信息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優化信息化的生態與氛圍。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边@一重要論述準確把握了未來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態勢,對于高校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同樣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南工已經進入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新階段,要把握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并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充分運用,持續推進智慧校園的智能化、數據化、服務化水平的提升,構建起學校新一輪改革創新發展的新動能,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與培養能力現代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