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佳琪,張智艷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湘西侗族主要居住在湖南省通道、新晃、會同、靖州、芷江等縣。侗族是由中國古代百越民族繁衍而來的。侗族的歷史、語言沒有文字記載,侗族人民主要通過侗歌及服飾的紋樣等載體來記錄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苗族是一個極其古老的民族,湖南省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等地區。湘西苗族服飾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記錄湘西苗族文化、歷史、宗教、信仰以及氏族回憶的“活字典”。本研究運用了設計比較學、文獻研究法、圖像分析法、闡釋學等研究方法,對二者的男性盛裝服飾進行了比較,分析其在造型、色彩、紋樣上的異同。
《越絕書》載:“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田。”《吳越春秋》也直言:“禹崩之后……使百鳥還,為民田。”《博物志·異鳥》載:“越地深山有鳥如鳩,青色,名曰冶鳥……越人謂此鳥為越祝之祖。”[1]蘆笙衣又有百鳥衣之稱。蘆笙衣在以前是只有侗族男性可以在節日或者祭典時所穿的盛裝,現在多在慶典及蘆笙節表演時穿著。根據地區差異,侗族蘆笙服上衣有左衽式、右衽式、對襟式、連裙式等款式,又有無袖式、長袖式、半袖式等袖型[2]。以湖南通道地區的蘆笙服為例,侗族男性在節慶日吹奏蘆笙時,頭戴羽毛,上衣造型是以亮布為主的一片式刺繡長袖對襟上衣;下身是刺繡羽毛簾裙,由多片繡布拼接而成。羽毛裝飾的蘆笙衣是古代百越人鳥文化的遺存,侗族人有著“敬鳥如神、愛鳥如命”的傳統。侗族男性蘆笙衣的整體造型簡潔大氣。“鳳凰縣牛欄山村龍法勝祖傳文本則唱道:老君賜吾一領衣,此衣不是非凡衣,正是三根橋頭皇母大血衣,要得穿來不敢穿,敢怕紅火朝身穿,要得背來不敢背,只怕紅火朝身飛,今日有事壇前來穿起,諸邪百鬼化灰塵。”[3]苗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更多體現在豐富多彩的苗巫文化中。苗族的男性盛裝為苗族老司法衣,主要在儺祭等重大祭祀時穿著。衣服為開放的一片式長袍,對襟、無領、袖長且寬大,衣服前后都有獨特的裝飾紋樣(圖1~2)。
相對于日常男子穿著的便裝,侗族蘆笙衣與苗族老司法衣男性盛裝不方便勞作,所以是在盛大節日才會穿著的服飾,結構都是對襟式,服裝兩側都有明顯的開衩裝飾,都有民族圖案點綴在服裝上。
侗族男性蘆笙衣整體造型簡潔大方,與日常服飾相比較為華麗。苗族老司法衣造型華麗神秘,較日常服飾更加神圣莊嚴。侗族男性蘆笙衣在造型上區別于周邊其他民族的男性盛裝,具有獨特的羽毛裝飾和繡片簾裙;苗族老司法衣在造型上區別于周邊其他民族的男性盛裝,具有特別的象征性圖案紋樣加以點綴。
服飾色彩是服飾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服飾審美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色彩是給人最直觀、視覺沖擊力較強的一個要素。通過對湘西侗族與苗族男性盛裝色彩的比較,可以直觀地看出兩個民族在色彩傾向上的差別。湘西侗族男性蘆笙服上衣以紫色亮布為主要色彩,加以藍、白、黃、紅等顏色的刺繡紋樣作為點綴;下裝簾裙為拼接繡布,有多種顏色點綴。紫色亮布是侗族自產自用的布料,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整體色彩氛圍低調,由顏色飽和度高的色彩作為點綴,使服裝色彩整體的豐富度有所提升,與侗族節日的歡樂氣氛相互烘托。湘西苗族老司法衣以大面積的黑色、紅色為主體色調,黃、紫、紅等圖案色作為點綴,紅色與黑色的大面積色塊為苗族老司法衣奠定了神秘、莊重的色彩基調,符合祭祀的節日調性,高明度的點綴圖案使服飾整體色彩不會過于沉重,在神秘的色彩中增添了民族的特色。
侗族蘆笙衣與苗族老司法衣男性盛裝整體的色彩與其民族的整體調性相符,地域性特色明顯,色彩較為多樣,都是在深色的底布上點綴彩色的紋樣。
侗族蘆笙衣與苗族老司法衣在色彩氛圍上的體現大有不同,侗族蘆笙衣的色彩氛圍輕松歡樂,而苗族老司法衣的色彩氛圍莊嚴肅穆,這是因為他們的節日民俗、民族信仰等不同所造成的差異。蘆笙衣是湘西侗族男性在蘆笙節等盛大節日所著的服飾,節日氣氛歡樂,人們著盛裝,吹蘆笙,歡聚一堂。顏色較日常的衣物更加多樣化,體現出民族節日的盛大和侗族人民的熱情。在低明度的底色上點綴高飽和度的色彩裝飾,形成較為強烈的色彩對比。上衣彩色部分是侗族特色的刺繡紋樣,這種對比凸顯了刺繡拼布紋樣在服飾上的主體地位;下裝有彩色拼布、串珠以及羽毛的裝飾,裝飾性較強。苗族老司法衣是湘西苗族人在祭祀時所著的服裝,苗族服飾最為醒目的就是色彩,苗族人民好五色,而黑色、藍色、紅色在服飾中運用較多,紅色是他們最喜歡的顏色。苗族老司法衣的色彩是大面積的黑色加上紅色,主色調充分體現了苗族的特點,為了避免顏色過于沉重,又要符合祭祀的場景,通常用純度較低的黃色、紫色、紅色等圖案裝飾服裝,立體中又有層次感。苗族服飾在色彩運用上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對比鮮明、用色大膽,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圖案紋樣在服裝上不僅起到裝飾性作用,還有一定的內涵寓意。侗族蘆笙衣因簾裙底擺上飾有羽毛而又稱“白鳥卉衣”[4]。在蘆笙節上,人們吹著蘆笙起舞,衣飾上的羽毛隨著動作搖曳,構成美妙的畫面。通道侗族男性蘆笙衣圖案由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幾何形構成大的、拼接的色塊;色塊上繡有侗族紋樣。服飾上多繡有植物紋樣,與侗族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息息相關。服飾上的紋樣既有象形紋樣,又有抽象紋樣。除了有刺繡紋樣的蘆笙衣,還有用織錦制作的蘆笙衣,服飾上繡有綿密精致的彩錦小花紋樣,沿著袖口、披肩處有踩堂歌紋樣的花邊。蘆笙衣上的太陽紋寓意驅災化吉,侗族人民崇拜太陽神,認為太陽是保護神,因此在侗族童裝服飾上也經常看到太陽紋。蘆笙衣的紋樣排列采用的是二方連續的方式,有規律地向左右或上下方向無限循環,構成帶狀的紋樣形式,重復連續又具有條理,富有節奏,與串珠、羽毛相互映襯。湘西苗族傳說,人是由龍演化而來的,把龍當作保護神,因此,東部方言區的苗族會舉行聲勢浩大的接龍儀式祈求龍的賜福。同時,苗族人民也會通過儀式來驅走歹龍以保平安,苗族巫師念的驅魔龍咒中對魔龍的表達是:“此龍打牌,此龍賭博。此是懶龍,此是病龍。原住南方,回南方去。原住北方,回北方去……”[5]現在,苗族地區還舉行“接龍”的祭祀活動。舉行接龍儀式時,家家戶戶燈火輝煌,踏著鼓樂的節奏,環繞堂屋之龍穴翩翩起舞,唱接龍歌,氣氛熱鬧,全村歡騰。湘西苗族老司法衣前后紋樣都為對稱紋樣,前半部分有象形的龍、魚紋以及人的紋樣;后半部分是祭祀的場景,由佛神像、象形龍紋等紋樣組成,畫面較神秘。苗族老司法衣是在舉行祭祀時所穿的服裝,以祭祀祈禱祖先神靈的保佑,驅邪避災。服飾上的龍紋樣體現了苗族人民對保護神的信仰,也從側面反映了苗族多神崇拜的觀念。
侗族蘆笙衣與苗族老司法衣男性盛裝上的紋樣都帶有民族特色,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源于民族的崇拜信仰,都是通過紋樣裝飾來表達一些民族特有的寓意,讓人從服飾紋樣上也能感受到苗侗民族的風情。
不同性體現在紋樣的表現形式,侗族蘆笙衣的紋樣主要以幾何、自然、植物的紋理為表現形式,較為抽象,這與他們日常的稻耕習俗密不可分。他們崇尚自然,對自然具有美好的希冀,所以也在紋樣上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苗族老司法衣紋樣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象形的動物、人等,較為具象。湘西苗族山寨保留了“接龍”的習俗。接龍時所穿的接龍衣,衣領及胸前背后都刺綴著成對的龍。服飾上的魚紋樣可以作為整套衣裙的主體紋樣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圖案單元拼合成復合紋樣進行裝飾,還可以作為服飾紋樣中填補空白的陪襯紋樣使用。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湘西侗族蘆笙衣與苗族老司法衣男性盛裝,兩者既有民族地域性的視覺語言特征,又有民族的文化特征,起到了“文字史書”的作用。湘西侗族男性盛裝造型簡潔大方,風格樸素;湘西苗族男性盛裝造型華麗神秘,莊嚴肅穆,兩者在色彩的表達上都具有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從對男性盛裝紋樣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兩者同樣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特點。湘西侗族男性蘆笙衣更加崇尚自然,服飾上植物紋樣較多;湘西苗族老司法衣更加崇尚動物,服飾上的動物紋樣較多。希望通過侗族蘆笙衣和苗族老司法衣的視覺語言形象上的不同能夠了解到兩個民族審美傾向上的差別,為現代創新提供參考,在多民族發展的方向上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