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澤亮 袁章奎
一直以來,人格都是心理學界探討的重要領域,探討的核心是不同個體心理和行為模式的差異。不同心理學派由于各自研究的領域和取向不同,對人格的界定存在著差異。綜合而言,我們將人格理解為:構成個體的情感、思維以及行為方式的特定的獨特的模式,這些模式是每一個個體區別于其他個體的統一而穩定的心理品質。
在人格的具體維度方面,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受到研究者較為廣泛的認可。Costa等人認為,人格的五個維度包括外向性(健談、自信、精力充沛)、宜人性(合作、善良、信任)、盡責性(可靠、有條理、負責任)、神經質(容易沮喪、失調、不冷靜)、開放性(富有想象力)。[1]
Gill等人在一項針對118851名心理門診來訪者的追蹤研究中發現,70%以上的心理問題是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發展起來的。[2]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須關注。周世軍等人采用SCL-90和五因素人格量表對260名初中生進行研究時發現,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顯著相關。[3]Das等人對4所高中的252名學生進行研究,同樣得出高中生人格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的結論。[4]總體而言,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學生的人格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生的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培養中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提供思路。
本研究選取貴陽市一所普通中學七年級至高三年級的學生為被試,采取整群分層取樣的方式發放問卷1700份,共回收問卷1684份,其中有效問卷1615份。
1.《中學生人格五因素問卷》。
本研究采用周暉等人編制、鄒泓修訂的《中學生人格五因素問卷》進行測量。該問卷包括5個維度:外向性、宜人性、情緒性、謹慎性、開放性,共50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1到5代表“一點也不像我”到“非常像我”。
2.《心理健康診斷測驗》。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測量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由周步成等人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適用于我國中學生。該量表主要測量青少年的焦慮傾向,包括焦慮的對象以及焦慮傾向的行為,包含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8個維度以及1個效度維度。總分65分以上及各維度標準分8分以上的青少年需特別關注及指導,總分35分到65分之間的青少年需要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指導,總分35分以下的青少年大多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
本研究采用SPSS25.0和MPLUS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對被試在《中學生人格五因素問卷》及《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心理健康問題總分與人格量表中的情緒性維度顯著正相關,與外向性、宜人性、謹慎性和開放性維度顯著負相關。
考慮到中學生的年齡、性別、年級對心理健康均有顯著影響,因此將年齡、性別、年級作為控制變量納入回歸分析,探討中學生的人格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預測程度。結果表明,中學生人格的情緒性維度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其心理健康問題總分,外向性、宜人性、謹慎性和開放性維度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其心理健康問題總分。
Klimstra等人提出人格適應性的觀點,認為幸福感較高的青少年的人格有一定的適應性,他們通常會有比較低的情緒性,比較高的外向性、宜人性、謹慎性和開放性。[5]本研究探討中學生人格的五因素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預測作用,實證數據表明,比較低的情緒性和比較高的外向性、宜人性、謹慎性、開放性,可以顯著負向預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本研究認為,青少年低情緒性,高外向性、宜人性、謹慎性、開放性的人格結構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初步提出中學生適應性人格的觀點,并嘗試在后續研究中就中學生適應性人格的結構、發展特點及其在社會適應、學校適應、人際適應等方面的作用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通過人格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針對心理問題的預防更有效。中學生適應性人格的提出,給一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了一條實踐思路,可以通過對中學生適應性人格的培養,間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心理健康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系統的干預、輔導及預防,而且所有教師都可以是推動學生心理向更好水平發展的良好助力。如學科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就學生的創新精神、豐富的想象力、細致認真的態度等進行培養,從而促進其開放性及謹慎性人格的養成;班主任可以嘗試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對學生的同理心、共情能力、互幫互助能力等進行重點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宜人性和開放性人格的養成;此外,還可以在校園系統地開展一些調節情緒、提升積極情緒的活動,對學生人格的情緒性方面進行干預。
接下來,研究者將嘗試通過對中學生適應性人格的理論構建和實踐,進一步探討中學生適應性人格與學業成績、家庭親密度、親社會行為、人際適應性的相互關系。不同的人格結構,在學生選課、選科乃至大學和專業的選擇上,可能會有獨特的影響,這也將作為后續研究的重點進行討論。若中學生適應性人格有較好的實踐價值,研究者將進一步探討適應性人格的培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