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蘭亭小學 沈相翠
個性化閱讀教學,指的是學生帶著目標,通過個性化的方式進行閱讀,獲得自己的獨特感受,從而提高了自身的語文素養。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對于文章的感受和領悟,并且為學生創造適應自身感受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其以后的中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階段,教師應該通過合理的引導展開語文閱讀,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個性,讓學生明白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支配者。進行自主閱讀,是語文課堂豐富教學形式的基礎。在教學的開展階段和鞏固階段,不能一直將對于學生的教學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應該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解課文,將閱讀從任務轉化成個人行為。學生在這種自由度極大的教育情境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閱讀內容,從而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進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踴躍參與。
舉例來說,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尋找心儀的段落進行閱讀,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擁有更加靈活的自主權。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學習的自由性,將學習當成一種享受,從學習當中獲得靈感和快樂,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由課堂也會相應地形成。
在群體閱讀活動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處于不活躍狀態,但是個性化閱讀需要活躍性和強烈的參與感。自我意識在閱讀過程中,實質上是指閱讀主體對于文章的自主感受。真正合理且有效的閱讀都需要閱讀者傾注全部的專注力和意識,才能將書中的文字轉換成自己的意識,把握書中蘊含的道理。教師的責任是給學生制造一個可以運用這種個性化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釋放自我,使學生直觀地進行閱讀、主動去閱讀、專注去閱讀、合理去閱讀。學生的自主參與性越強、積極性越高,那么學習效果就會越好。
教師應該允許學生自由提問,讓學生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對問題加以解決,并能夠根據特定的主題提出個性化問題,激發學生內心最原始的求知欲,使其身心都投入一種求知狀態,讓學生從一個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學習者,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需求,讓課堂樂園化,讓學習快樂化。
在新課標改革教學的任務目標中,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開展語文教學,保證語文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實現,帶領學生學習基礎詞句,教師也應該重視基礎語句的教授和培養,從而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學習。
閱讀是個十分主觀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需要通過自身的經歷、感情、語文素養沉淀來展現自己的感知,對文字語句進行個性化的解析,在頭腦中將文字進行重塑。閱讀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自主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閱讀目標,對文章進行掃描,在腦中重新加工,或批判性理解。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和閱讀方式存在差異,每個學生都會在閱讀過程中有不同的閱讀體驗。
1.鼓勵多向的閱讀目標
語文教學目標的基礎是閱讀的總目標,根據語文學科的知識特性和特點,以及學生的自身理解,能夠形成差異化的學習過程。閱讀的總目標就是對每篇文章的學習和研究,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目標,這種目標和個性化閱讀學習過程應該是并肩發展的。但是在實際的個性化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用以前的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文章,概括和探尋文章的主旨要義。而因為每個學生的思想和能力各有不同,他們的閱讀目標又是離散的、多樣的、分向的。
2.保留多元的閱讀體驗
語文閱讀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性感受、領悟和理解。小學生是極具天賦的幻想者、天賦異稟的創造者,他們可以通過不尋常的方式、奇異的思維模式完成與文章溝通,對文本中的信息和主旨進行有選擇的加工和吸收,對他們來說,一篇文章所反映出的思想內容肯定是十分多元、異彩紛呈的。雖然大部分學生的理解會與課本文意保持高度重合,但還是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思想和領悟與課文本意存在不同。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教師一定要對學生自主思維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尊重學生在文本理解的方面有不同的見解和想法,允許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和實踐上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用最恰當的方式對于這種現象進行適當引導,鼓勵學生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在日常的交流過程中和其他學生進行意見交換,提升學生的自主思維和批判思維。
新課標明文規定,對于個性化閱讀來說,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創新閱讀能力提升,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的感受和體驗,應該重視學生的情感和領悟理解。所以,打造個性化的閱讀平臺是一個極其合適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創造有利于學生進入閱讀狀態的環境,讓學生可以盡情地積極探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閱讀過程和學習過程。在學生的思維處于極度活躍狀態的時候,他們的心情雖然放松,但是他們的思維卻極其敏捷,通常會產生奇異的想法,也有可能思維混亂、發言不帶有邏輯性。這個時候,這些奇思妙想的發言和思維混亂的發言都可以引爆課堂氣氛。
在一個特定的教學體系中,學生之間有差異的知識面、個體之間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成長環境,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從而形成一定的圈子和群體,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和集體意識的形成。教授知識和學習知識的兩方主體具有多向互動的特點,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學相長。這種互動不僅僅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進一步發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關系網。而學生個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現階段教學系統中潛力極其強大的人力資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思維沖突、認知質疑和其中顯露的錯誤,都可以看成是思維碰撞的結果,也可以當作是一種很難得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案例。通過不停的探尋,引領學生去對于現實情況進行研究、反思,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合理搭建教育資源平臺,就是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意見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就能促進學生思維資源的形成。在課堂之上讓學生對于不同意見進行交流和展示,教師對這些差異和碰撞,要進行有選擇的利用和討論。分組討論,也是搭建教育資源平臺的一個重要方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將學生劃分成組,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會顯示出不同的思維意見。這些思維意見,通常會在小組討論,并在合作過程中得到利用,在小組討論匯報的環節上,這些有差異的意見會凸顯出來,教師可以通過捕捉這些信息,適當引導學生有效理解課文主旨。
在教學的環節中,教師應該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只有這樣做才能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不同表現。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觀察者的角色,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引導,將所有的學情了然于胸,在引導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情緒、問題和錯誤。
教師應該立足于課堂,通過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閱讀能力,想要提高自主性閱讀能力,那就必須立足課堂實際,根據實際情況來立足于課本。教師應該根據文章特點進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需要略讀的文章,教師應該讓學生自由去讀,讓學生利用精讀文章的分析方法去學習。想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閱讀水平,一是要培養學生對于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二是要體會文章中心詞句的深意,三是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四是應該提升學生自己的批判性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個性化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的好習慣,深刻體會文章的中心要義和語言風格,為以后的寫作課程打下基礎。個性化閱讀課程的開展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簡簡單單地就能改革成功。但是只要堅守學生教育的初心,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個性化閱讀教學必然會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