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北街實驗學校 王 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隨著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閱讀已作為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更是逐漸為人們所重視,而且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投入其中的研究,但是,還是理論重于實踐,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面對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
小學課程科目繁多,雖然很多學校的課程表上都會安排閱讀這樣一門課,但是實際上真正進行整本書推介的課程教學并沒有被開發。低年段學生由于行為習慣的養成,還有占據大部分時間的拼音教學,一般會直接忽視閱讀課這一安排;中高段學生急需“有源之水”,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或者去學校閱覽室進行閱讀,要不就是針對一本書進行好詞佳句的摘抄,教學方式單一,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教學方式的。讓低年段語文教師從原本就緊張的課時中調整安排出一節閱讀課,而且還要每周進行一次,這很難實現。中高段學生有閱讀課時的語文教師則迫于成績壓力,更喜歡用閱讀課講題、梳理課文、鞏固語文知識。畢竟課外閱讀對于語文成績的幫助是無法立竿見影的,利用這節閱讀課來上課講題,則對語文成績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小學語文教師本來身兼多職,如果還需要額外精心準備閱讀課的教學設計,對于教師來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兩者相疊加,整本書閱讀教學自然而然地被束之高閣。
在所謂的閱讀課上,不允許學生完完整整地閱讀一本書,而是要提取書的內容的梗概,提取人物形象的特點,讓學生死記硬背整本書,并將其設計成各種練習題,讓學生能反復機械地做這些題,讓學生背誦一些概念,而沒有辦法深入沉浸地去體會和閱讀整本書的樂趣,沒有辦法去感同身受書中人物,也沒有辦法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多樣性。有意識的語文教師已經開始著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但是他們的準備過程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在學期初布置四本必讀書目,讓學生備齊,然后一個月精讀一本書。精讀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寫精讀后的感想,月末的時候安排一次匯報交流。這樣教學的結果是,一部分不愛閱讀的學生蜻蜓點水般翻過整本書,沒有深入理解書中的思想情感,閱讀后也沒有感想;喜歡閱讀的學生也只不過是摘抄好詞佳句,漫無目的地談談自己閱讀后的感想。這一整個教學流程下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沒有被真正地調動起來,他們這樣做更多的是在應付一項教師布置的作業。長此以往,學生閱讀的興趣會被扼殺,更可怕的是沒有教師正確的閱讀策略的引導,學生的閱讀大多數都是流于表面,淺層理解,無法真正深入閱讀的核心。
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實施的過程當中,不僅沒有固定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參考教案,更多的是需要靠教師共同探討。作為一線教師,一方面,我們更加迫切地需要解決的是如何依照農村教師和學生的閱讀水平及閱讀情況,來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整本書,讓學生喜歡上閱讀,感受閱讀中的樂趣;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性地教給學生有關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好書推介是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基礎,以課內閱讀中所學到的閱讀方法作為課外閱讀的“奠基”和“引領”,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學生推薦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讓學生把閱讀范圍延伸向課外。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書本內容、作家生平,挑選出部分精彩段落引導學生讀一讀,一起欣賞分析精彩的段落。或者可以讓學生互相推薦好書,每個學生準備一張推薦書目清單,向同伴推薦好書。好書推介課,是通過靈活有趣的方式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出來,把學生的閱讀胃口吊起來,讓他們有一種不讀不快的感覺,從而達到推薦好書的目的。
比如:教日本著名的童話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意蘊深長,是一篇感人的童話故事,帶有些許傷感色彩。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只鳥兒和一棵大樹是好朋友,冬天來了,鳥兒要前往南方過冬,它和那棵樹約好時間,等到春天回來為它唱歌。但是當春天來了,鳥兒回來了,大樹卻不在那里了。那只鳥兒環顧四周,只發現一團火,那一棵變成火苗的大樹。鳥兒對著那團火苗唱了一首去年相約的歌,雖然聽這首歌的不是那棵大樹。每一個讀過這個故事的人都被這只鳥兒感動了,因為它履行了對朋友的承諾。教學已畢,當鳥兒對大樹的那種濃濃深情深深地印入學生腦中,久久揮之不去時,教師向學生推薦閱讀《毛毯和缽之子》《小狐貍阿權》《爺爺和玻璃罩煤油燈》等優秀書目。在這樣的閱讀氣氛熏陶下,學生的閱讀興趣高漲,便會對即將開啟的閱讀旅程充滿期待。
導讀課該導些什么呢?每當我們新拿到一本書,一般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這本書為什么取這樣的書名?作者是誰?封面為什么是這樣子的?這本書大概講了些什么內容?導讀課就是要解決這些疑問,讓學生對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給學生留下初步的印象,從而產生積極的閱讀期待。
例如:美國作家埃莉諾·埃斯特斯所著的《一百條裙子》的導讀,“旺達·佩特羅斯基是一個有著奇怪名字的女孩。她家境貧寒,個性沉默,時常被同學們捉弄。一天,旺達突然聲稱她家里有一百條各式各樣的裙子,隨之而來的卻是同學們更多的嘲笑。終于有一天,班主任梅森老師帶來一封旺達爸爸的信,宣告旺達轉校的消息。旺達口中那一百條裙子,究竟是真是假?以佩琪為首,曾經捉弄旺達的同學,將如何反應?”在這篇導讀里,作家簡單介紹了主人公旺達的家庭背景和人物性格,又以旺達爸爸的一封信作為一個導火線,引發了一股狂浪,這時就會激發學生的好奇,會去想旺達聲稱她家里有100條各式各樣的裙子,是不是真的?以佩琪為首,曾經捉弄過旺達的同學會有怎樣的反應?旺達爸爸信中的內容到底是什么?是對旺達擁有100條各式各樣的裙子這種說法的肯定還是否定?這樣的開篇設置懸疑,深深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大大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整本書一般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學生可能會產生厭倦心理,中途放棄閱讀,也有可能沒有耐心,不能堅持閱讀,這種時候如果教師沒有適時地提醒與監督,一些學生可能就會產生半途而廢的念頭。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為了使學生的閱讀能夠持之以恒,更見成效,我們必須在閱讀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后,為學生構建一個閱讀經驗交流平臺,使他們可以及時分享閱讀心得,吸收其他同學新的觀點,挖掘閱讀書籍的新的角度,激發學生新的思考。
比如:獲得交流國際小說大獎的普密尼的《馬提與祖父》一書,讀書討論可由學生自己提出或由教師設計,提問可以局限在故事情節上,也可以交流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一些疑惑或心得感受。如祖父快要去世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哭泣,為什么馬提不哭?你覺得這個故事是幻想還是現實?在馬提和祖父出游的這段時間里,哪個情節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祖父越來越小,最后進入了馬提的身體中,你覺得可信嗎?如果不信,那作家為什么要這樣寫?你經歷過親人的離別嗎?如果你經歷過,你的心情會如何,你會自己調整嗎?還是會向親朋好友求助?你是怎么理解“愛的人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這一句話的?
總之,整本書閱讀不僅要摒棄以考試為目的的功利化閱讀,還要通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以及深入探究等方式,帶領學生一起讀出書中的喜怒哀樂,讀出書中的酸甜苦辣。語文教師是觸發學生學習語文最好的媒介,相信經過教師的用心引導和正確示范,學生會漸漸習慣整本書閱讀,最終成才于整本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