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燕(江蘇:南通高新區小學)
道德與法治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領域所呈現的德育功能和價值十分顯著,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具有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具體的教法上進行規范設置,實現課堂的科學化教學。本文就創新多種教法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有效教學的舉措進行了探索,希望能為推動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與高效發展提供參考。
在授課時,教師對課程導入環節合理優化,要有針對性地搜集相關的生活素材,從而保證學生掌握的知識儲備更加全面、具體,同時也能有效改善導入環節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意識,積極參與課程學習,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圍繞具體的案例內涵進行互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也能讓導入環節實現科學化的設置。
如,在“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授課時,可以列舉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現象,如霧霾、溫室效應等,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案例展開思考,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并積極探索科學的環保舉措。這樣,就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形成一定責任意識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課程探索。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對具體的教學載體大膽創新,這樣,就能全面提高課程教學領域的科技化水平,同時也能推動課程教學實現有效革新,彰顯全新的教學面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多媒體的運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引導學生在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進行深入交流,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涵。
如,在進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授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為學生直觀展示生動的民間藝術,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大膽地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同時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文化傳承觀念。不僅如此,為彰顯課堂的科技特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重點加強微課載體的有效運用,并在此基礎上,轉變課堂教學形態,打造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自主意識的支撐下進行深入探索。如,在對“我們當地的習俗”進行授課時,則可以搜集地方習俗的相關資料,有效整合成微課資源;還要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開展有效互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文化認知,并在深入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讓其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家鄉的文化特色加深認識,以此涵養學生濃厚的家鄉情懷。
教師需要科學設置課堂氛圍,并在授課中堅持以激發興趣為正確的思想引導,設置趣味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參與的過程中,對其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內涵以及道德品質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在課程方面的綜合探索與學習能力。
例如,在進行“買東西的學問”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在課堂上設置趣味的角色扮演游戲,演示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創設購物情境,之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完成購物互動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消費觀念。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觀點和體會,這樣,整個課堂氣氛更加輕松,學生在放松的氛圍中順利完成課程學習任務,他們的道德意識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教師要遵循科學的教學思想,有效規范探究活動,要重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前提下進行深入探索。這樣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意識以及在課程領域的綜合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就如何實現低碳生活進行深入探索。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環境,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常識和真實的體驗進行探索。比如有學生提出要綠色出行,以騎共享單車,或者減少私家車出行的方式來控制環境污染。教師要讓學生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低碳生活的責任意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理念,共同努力打造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
要貫徹生活化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的課程目標對教學任務進行有效拓展,讓學生擁有更豐富的學習環境,是十分必要的。讓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切身體會具體的道德內涵,能豐富學生的法治常識儲備,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責任意識,為社會的和諧構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在對“遵守規則”進行授課時,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讓他們搜集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各項規則,以此強化學生規則意識,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成立小志愿者隊伍,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
如前所述,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本著科學的授課原則,有效調整和改善具體的授課模式;要有積極的創新意識,引進先進的育人載體;要加強生活素材發掘,組織趣味游戲,開展合作探究,有效組織生活拓展活動。這樣,就能保證課程活動更具有一定的規范性與科學性,也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深刻的認知,促使其在情感層面形成更加深刻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