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九華鎮九華小學 趙美云
新時期教育的一個十分鮮明的特征就是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提倡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學習與主動參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恰當的方式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審視長期以來的小學數學教學,可以發現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發揮情況并不理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導致教學活動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弊端。因此,為了有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進教育理念,以此為教學流程的優化提供良好的起點。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理念的調整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主觀經驗,而應該遵循教育規律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時、分、秒”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需要按照教材板塊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新知識的建構。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初步積累了一些關于時間的認知經驗。因此,筆者沒有按照常規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而是出示了一個鐘表,并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逐步歸納出“1分=60秒”。同時,相對于以往過于關注學習成績的教育理念,筆者將教學活動的著眼點逐步轉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如引導學生初步理解了“時、分、秒”的知識之后,筆者讓學生對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進行思考,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費時間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逐步使學生養成了珍惜時間的意識。
很多教學理論指出,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主動交往、積極互動的過程。新課標也不斷強調師生雙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師生關系的調整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轉變師生課堂角色。具體來講,要逐步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則要更多地發揮出引導者的作用。以“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為例,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性的知識探究活動。考慮到中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尚未完善,筆者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首先,筆者利用幾個算式讓學生回憶了小數加減法的基本知識,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1)在小數加減運算當中,有哪些問題是需要注意的?(2)小數加減是否可以進行簡便運算?(3)之前我們學習過整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你認為小數加減混合運算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之所以設計這些問題,最主要的意圖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明確知識探究的線索,利用這種方式,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比較準確的理解。
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直接方式就是組織學生參與到自主性的知識探究活動中。除了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之外,還需要設計符合數學學科特點的知識探究方法。同時,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以此促進學生有效參與,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如課堂游戲是激發學生參與性,促進學生建構知識的有效渠道。以“四則運算”為例,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入了一個名為“24點”的課堂游戲。具體來講,在這次游戲當中,學生需要從一副沒有大小王的撲克牌當中任意抽出四張紙牌,然后利用四則運算的規則對這四個數字進行運算,使最后的結果變成24。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從而優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總之,以學生為主體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指導思想。為了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的鞏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這一指導思想滲透于教學全過程,并利用恰當的方式突出該教學思想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影響,從而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