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 王蘇琪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捕捉學生的創新瞬間,如何設計動手操作課程成了數學教師的難題。教師只有選擇了合適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數學概念普遍具有抽象性,對中年級學生而言,不易于理解和記憶。小學中年級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接受概念學習時還需要教師提供大量的實踐性操作來直觀感受,從而對于概念的理解形成定式。所以,在教授數學概念時,教師要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抓住概念的要點,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總結,加深概念的理解度。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需要學生掌握長方形面積公式。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制作一個長方形,然后讓學生拿出紙、尺子、剪刀等工具,利用這些輔助工具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激發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在玩樂中找到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
小學中年級課堂中,很多課程和習題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在學生探究其中的數學規律和數學奧秘時,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等手段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還要學會“放手”,給學生創造充分的獨立性課堂,讓學生與學生有交流,有合作,有思想的碰撞,從而加深課程理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小棒用于擺三角形,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用小棒擺三角形,想一想需要用到幾根小棒?”“2根呢?5根呢?n根呢?”隨著擺的三角形越來越多,學生很難計算出所需的小棒數,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擺一擺,通過實際的動手活動,讓學生直觀地探知答案,加深學生理解。隨著越擺越多,讓學生合作擺三角形,并把所得結果填入繪制的表格中,最后,學生會通過形象的感知和表格中所填寫的數據快速地發現規律、運用規律,這比教師講幾節課都更加有效。
在中年級數學課堂中,有很多需要學生不斷練習的活動,比如畫一畫。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動手操作的引路人,可以教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利用數學工具開展學習。在學習畫圖題目時,教師要學會“躲起來”,站到幕后,少操作、少講解,讓學生獨立嘗試操作,從而得出結論,完成習題。
例如,在教學“平行”的概念時,學習了概念后,可以讓學生試著用直尺去畫一畫平行線。學生利用直尺先畫一條直線,再用尺子在下面畫出另一條直線。然而,當教師要求把直線延長時,問題就出現了——很多學生畫的兩條直線在不斷延長后就出現了交叉。問題出在哪兒呢?學生通過小小的畫線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從而加深了概念的理解。
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精細運動。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創新動手操作題目,創設各種操作活動,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一做,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發散思維。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行程問題”一課時,教師拓展了一道有趣的動手操作題目:在森林中有一只兇猛的老虎,它每天四處尋找獵物。這一天,它發現了一只鹿,它們之間相距100米,老虎發現獵物后,立即以20米/秒的速度追趕,1秒鐘后,鹿發現了老虎,立即以10米/秒的速度逃命。問老虎需要多長時間追趕上鹿?教師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選擇一部分學生扮演老虎,一部分學生扮演鹿,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行程問題的解決方法。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都想上臺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觀察、思考、小組內交流、分析,從而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在解決問題時就容易了很多。
小學中年級動手操作切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技能和創新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