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玉成實驗小學 顧 威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數學教學應當立足于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基礎,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他們提供自主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讓他們在課堂上長時間保持學習狀態比較困難。游戲化教學將數學知識以游戲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使數學學習過程更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注度,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
一堂課中,課前導入環節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有效的課前導入可以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當中,讓他們了解本課的內容,促使其產生學習的動力。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小學生的思緒大多還停留在課間活動當中,難以很快地安靜下來學習,如果教師直接開始講授課程內容,將難以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會導致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掌握不牢固。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課前小游戲,讓學生在參與的同時接觸數學教學內容,使他們自然地走進數學教學情境當中。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開始上課后,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張房間的圖片,然后組織學生開展游戲:“同學們,大家觀察一下圖片中的事物,找出房間中的三角形、圓形和四邊形,看看誰發現得最多。”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進行觀察和發言,如“照片中的桌子是四邊形的”“墻上的表是圓形的”“衣服架是三角形的”。接著,教師再帶領學生探究這些圖形的特點,學習教材中的內容。課前小游戲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圍繞學生來設計教學活動。小學生比較好玩,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以至于教學活動持續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學生不認真聽講、走神、說悄悄話等問題。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講授方法,會導致教學氛圍比較低沉,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運用一些課堂游戲,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教學當中,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環境中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時候,在教師講完基本的理論知識后,很多學生已經出現了大腦疲勞的現象,注意力開始分散。這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堂游戲,讓學生主動參與,比如為學生準備一些彩紙和小剪刀,讓學生將紙剪成不同的形狀,通過平移、對折、旋轉、拼接等制作三角形、四邊形或者其他的美麗圖案,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感受不同變換方式的特點。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需要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以強化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然而,在快要下課的時候,一些學生往往無法安心聽課,教室中會出現躁動的現象,從而影響教師課堂總結的效果。對此,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來結尾,確保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鞏固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倍數與因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提出問題:“同學們,最后我們做一個小游戲,我們班里有36名同學,如果要將同學平均分為幾個小組,一共有幾種劃分方法呢?”然后讓學生嘗試自由組合,探索各種不同的劃分方法。游戲結束后,學生可以發現“每組人數越多,小組數量越少”的規律,這時候,教師可以根據“人數”與“組數”,對倍數與因數的概念與關系進行總結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游戲教學是符合新課改趨勢的一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讓教學過程更加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恰當地將游戲運用到課堂中去,通過對課前導入、課堂活動以及課后鞏固階段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提高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