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太昌鎮楊咀小學 趙 云
充滿鄉土氣息的課堂教學與農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高度融合,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感到親切和熟悉,學生的學習態度自然更端正而積極。實際上,無論是數學生活化還是生活數學化,都是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農村小學生特殊的“留守兒童”身份給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了困難。如果能使教學與充滿鄉土氣息的農村生活經驗融合,將是一個不錯的教學突破口。
農村小學生對勞動場景比較熟悉,也積累了一定的勞動經驗。如果教師能將此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創設學生熟知的勞動情境,那么就能讓充滿鄉土氣息的數學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科情感,進而讓學生愿學、愛學、樂學。
例如,小學數學中的“雞兔同籠”問題非常經典,但以往的授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既有經驗,建立在理論層面的問題解決極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特別是農村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普遍較弱,理論性太強的教學方式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如何創設情境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見到的雞、兔創設農民伯伯趕集的勞動情境,讓學生幫忙解決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雞兔同籠”問題,特別是教師可以利用“吹口哨雞、兔抬腿”的方法計算雞、兔的數量,既快捷,又準確,還非常生動,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改變了他們對應用題的認知。
農村生活中有很多與數學知識聯系密切的元素,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將學科內容與充滿鄉土氣息的生活元素結合起來,不斷鼓勵小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說明數學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更濃,學習效果更好。
例如,圓錐、圓柱等立體圖形的體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而僅對書本知識進行講解未免太過于機械,特別是理解圓錐轉換成底面半徑相等的圓柱時高度如何變化的問題,學生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這時候,教師就要從具有鄉土氣息的生活實例出發,如曬谷子、存糧等,幫助學生創新證明方法。先將曬好的谷子堆起來,形狀就是圓錐,然后讓其半徑等于袋子的半徑,準備若干份這樣的谷堆,再將谷堆一份一份地裝進袋中,最后發現需要裝三個這樣的谷堆。于是學生就發現:在底面半徑和高度分別相等時,圓柱的體積等于圓錐體積的三倍。這樣的發現瞬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領略到了數學的魅力。
傳統的書面作業缺乏趣味性,學生有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樣的作業并不能幫助學生更自主、高效地學習。這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充滿鄉土氣息的農村生活對傳統的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布置一些以活動為主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參與到農村勞動中,從勞動中學習知識。
例如,小學生都非常喜歡元宵節的燈籠,教師可以將之與三角形、四邊形等幾何圖形結合起來,布置“制作燈籠”的作業。學生回到家后開始創作自己心中“完美的燈籠”,從圖形的擺放和圖形穩定性等方面逐步進行深入思考,每一處都是鮮活的數學實例。這樣的作業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農村文化,學生沉浸其中,學習自然更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雖然農村小學生學習條件比較落后,但鄉土氣息作為獨特而寶貴的因素,如果能被教師“變廢為寶”,那么也會發揮其特殊的作用。為此,農村一線數學教師應理性地看待留守兒童的學習環境,不僅要創設學生熟知的農村勞動情境,讓學習情感不斷得到提升,從而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而且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積極創新,尤其是布置具有鄉土氣息的學科作業,讓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性都得到有效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