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鎮三興學校(小學部) 繆婭潔
題組教學是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精選不同的例題、練習等,組成內容相近、層次遞進的題組,引導學生討論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題組教學,教師要注重題組間的內在關系,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思辨能力,讓數學學習更高效。
對比型題組,要求教師在設計題組練習時,從內容、形式或解題方法等方面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找出題目間的聯系,辨析題目間的差異,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出了4道填空題:
(1)將2.85向右移動兩位小數點,得到的數是( );
(2)將2.85擴大100倍,得到的數是( );
(3)將2.85乘100,得到的數是( );
(4)將2.85除以0.01,得到的數是( )。
學生填寫后發現,四個填空題雖然表達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卻是相同的,由此可以知道:不論是將小數向右移動兩位小數點,還是擴大到原來的100倍,或者乘100,或者除以0.01,最后都可以歸納為將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學生通過這四個題目的對比,找到了題目間的區別與聯系,對小數的性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設立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找到了其中的區別與聯系,對同一類型題目的不同說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和辨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知識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間的本質聯系,從不同角度來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夠靈活變化解題方法,用更高層次的思維來解決相關問題。
教師通過設計綜合型題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的周長、表面積和體積”的相關內容后,教師給學生出了這樣一組練習:已知一個長方體的長為6分米,寬為5分米,高為4分米。請問:
(1)如果要圍成這樣一個長方體,需要多少厘米鐵絲?
(2)如果想要將長方體表面用包裝紙包裝,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張?
(3)如果要在長方體中裝滿水,可以裝多少升水?
這三個問題看似聯系不大,認真分析后卻發現,三道題目分別運用了長方體不同方面的知識,由淺入深。題目(1)中,要求出長方體的棱長之和,需要用厘米來表示;題目(2)中,要求利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來解答,需要用平方厘米來表示;題目(3)中,首先要求出長方體的體積,然后算出長方體的容積,需要用立方分米和升來換算。
上述案例,教師將長方體知識綜合到一起,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圍繞數學基礎知識,將題目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精心設計鋪墊型題組,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如下題組:
(1)100是20的幾倍?以哪個數為標準數?
(2)100是200的幾分之幾?以哪個數為標準數?
(3)100是200的百分之幾?以哪個數為標準數?
(4)張華有100根鉛筆,小明有20根鉛筆,張華的鉛筆數量是小明的幾倍?
(5)張華有100根鉛筆,小紅有200根鉛筆,張華的鉛筆數量是小紅的幾分之幾?
(6)張華有100根鉛筆,小紅有200根鉛筆,張華的鉛筆數量是小紅的百分之幾?
學生分別用倍數、分數和百分數來解決問題,問題(1)和(4)是倍數關系,問題(2)和(5)需要用分數來解決。教師將倍數、分數和百分數放在同一題組中,讓學生從同一認知結構出發去理解問題,從倍數入手,找到倍數、分數和百分數間的關系,逐漸實現知識遷移。
教師在課堂中通過題組教學,為學生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學生思維的鋪墊,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同化新知識,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題組教學可以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數學學習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