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奇妙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市,333000)
明清時期以瓷都景德鎮為中心的陶瓷業達到了鼎盛期。在朱元璋立國的第二年,便在景德鎮設置了官窯,官辦的御窯廠燒制出豐富的瓷器。此外民窯也在蓬勃發展中,官搭民燒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瓷業的發展。隨著官窯民窯的不斷燒造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瓷業空前繁榮。到了清代,青花和釉里紅瓷器燒造技術進一步提高,民間五彩、粉彩、琺瑯彩等釉上彩也不斷豐富,中國的陶瓷業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永樂和宣德年間,迎來中國五彩瓷器的黃金時代,并且隨著鄭和下西洋,中國瓷器成為熱銷品,國外的商人紛紛購買或定制中國的瓷器,對外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清朝特別是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發展到高峰,而民窯生產的有“吳須赤繪”美稱的瓷器在中國南方福建一帶大量外銷出口。雖然清朝對外貿易經歷過一段灰暗期,但隨著通海后,逐漸恢復正常,瓷器外銷訂單不斷增加。
15 世紀葡萄牙人為了擴大版圖,不斷開辟海上交通路線,大量的外國商人來到中國,掀起了一股國外商人收藏中國瓷器的狂潮。此后,荷蘭占領臺灣,荷蘭人成為景德鎮瓷器的最大買主,不斷把中國瓷器賣給各國商人,并在日本設立商館,拓寬了對外貿易的渠道。17 世紀東印度公司的建立,為外銷瓷出口提供了平臺,大量中國瓷器銷往世界各地,從而使明清外銷瓷器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明清外銷瓷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質媒介,在國內和國外環境的雙重作用下蓬勃發展,它不僅傳播了中國陶瓷藝術,而且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外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沖突,面對不同的文化類型會出現無法理解的時候,唯有相互吸收和包容才能促進文化發展。例如,紋章瓷的出現就是為了服務西方人對傳教熱情的需要。而西方銅版畫傳入中國,工匠吸收了銅胎畫琺瑯技術,對中國粉彩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明清外銷瓷在保持自身的特征外,吸收外來文化的養分,使其更上一個臺階。中外瓷器在器型、紋樣、用途等方面相互交融,互相影響。
早期,明清外銷瓷的品種主要有青花、五彩、藍釉描金彩等。器型大多為中國傳統造型樣式,如鳳尾尊、瓶、爐、碗、缽、盆、盤等。隨著康熙年間瓷器貿易的恢復與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外國人不再滿足于僅僅是中國樣式的瓷器,因此,出現了一些模仿歐洲樣式的器具而制成的瓷器,如燭臺、啤酒杯、芥末罐、雙耳碗等樣式,這些樣式與西方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東印度公司提供一些符合西方人生活方式的模具,中國工匠模仿這些器型樣式,融合本土傳統的裝飾技法,燒造出中西交融的瓷器。這種文化間的融合交流,打破了文化視野的局限性,領導著一種超越自我的新風尚。
十七世紀,喝咖啡、飲茶之風在西方眾多國家盛行,為了適應這種生活方式,外銷瓷的樣式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茶壺的把手更有弧度,便于使用,茶壺的高度稍有增加。這種茶具、咖啡具的制作,對于中國的陶瓷工匠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設計,工匠們在瓷器設計中融入符合西方人生活習慣的器型樣式,達到中西合璧的程度。此外,西方人喜歡在飲茶之余,配一些點心,茶具和盤碟配套使用,這促使了成套飲用具的定制。成套用具不僅體現在茶具上,在酒具中同樣有如此組合的規范,瓷器配套使用成為一種習慣,從而使明清外銷瓷滲透于當時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除了器型樣式有一些變化之外,裝飾紋樣、題材的選擇上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明清外銷瓷上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紋飾和題材,包括中國式的龍鳳、纏枝花卉、歲寒三友之類、戲曲小說人物、仕女嬰戲等,同時又吸納了國外人喜愛的藝術題材和樣式,如在瓷器上繪有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日常的生活情景畫,建筑景觀,以及一些圣經故事和基督教文化的圖案,再加入西式的葡萄紋等紋樣,中西合璧,并融入了克拉克瓷的開光設計。題材更加豐富,紋樣更加多樣,這無疑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成果。明清外銷瓷受國外人的審美情趣、宗教文化、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裝飾風格進一步發展。它在保持自身的陶瓷繪畫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了外國元素,充滿異國風情,風格不再單一,而是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它是中外文化相互吸收容納的結晶。
明清外銷瓷上的裝飾紋樣種類繁多,既有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紋飾,又吸收了國外的藝術精華,中外交融,更加多元化。常見的紋飾主要有幾大類:
2.2.1 人物紋
明清外銷瓷上的人物紋既有中國人物,又有西洋人物。表現中式風格的有描繪仕女嬰戲、武士形象的“刀馬人”、宴樂場景、傳統家庭生活等,人物穿戴中國傳統的漢服或清裝,多以屏風等物加以裝飾。西洋人物大多是宗教人物、神話英雄等。此外還有一些表現愛情的,具有浪漫氣息的題材,如河邊散步、新人婚禮、情侶逗樂等場景,這些人物紋有著較為明顯的異國文化特色。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外銷瓷呈現出既有中國文化韻味又有國外風情的雙重特征。
2.2.2 動物紋
關于動物紋樣,由于嘉靖帝迷篤道教,因此瓷器上如云鶴等表現道教文化的紋樣頻頻出現,龍鳳紋、麒麟紋、魚藻紋等也十分常見。當時的工匠也吸收國外的動物紋樣,如常見的鹿紋樣式(圖1),工匠以寫實的方式把鹿的肌肉和神態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來。還有許多動物紋多取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銅版畫。此外,在外銷的廣彩瓷上出現具有洛可可風格的紋樣。外銷瓷器上的動物紋樣更加多樣,題材更多,中西合璧。
圖1 明代青花松間鹿圖盤
2.2.3 花卉紋
中國常見的花卉紋有梅花、月季、蓮花、薔薇等,西式的花卉紋尤其以來自土耳其的郁金香花紋受歡迎。工匠將這類的郁金香花紋與具有中國風格的人物紋相結合(圖2),燒制出既具西洋風格又保持中國元素的外銷瓷,這類瓷器深受國外人追捧。
圖2 明代的克拉克瓷盤,中國風格加荷蘭郁金香花紋
2.2.4 徽章紋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的外銷瓷器上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紋樣風格——徽章紋,這類瓷器叫做紋章瓷。這種徽章紋飾是皇家貴族、軍隊領袖的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征(圖3)。徽章紋通常是在瓷器的中心,瓷器的其他部分配有風景紋等紋飾(圖4),邊飾配有具有洛可可風格的樣式。這一類的紋章瓷一般都是為國外人定制的,大體分為軍隊徽章、名人徽章、機構徽章。明清時期,紋章瓷的銷量較大,這體現了當時中國不僅停留在燒制本土樣式的瓷器,還能滿足國外人定制瓷器的需要。明清時期的外銷瓷器顯示出能容納國外的文化,具有包容性。
圖3 繪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徽章的紋章瓷
圖4 康熙時期的青花徽章紋瓷盤
因此,可以說明清外銷瓷的裝飾風格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讓國外人領略到中國瓷器藝術的精美,同時在瓷器上容納西洋文化的元素,使明清外銷瓷更多元化,具有包容性。明清外銷瓷作為中外文化交融的媒介,發揮了它獨特的貢獻。
明清外銷瓷不僅作為茶具、酒具等日用器,同時它又是一種裝飾品,具有觀賞的功能。例如之前提到的紋章瓷,皇家貴族、軍隊領袖把象征他們身份、地位、權力的圖案樣式燒制在定制的瓷器上,然后把它們作為燈罩或者懸掛在墻上,更多地是作為裝飾品來欣賞。明清外銷瓷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它作為融合中外文化的裝飾品,能使西洋人感到親切,也能使他們更廣泛地了解中國文化,外銷瓷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
瓷器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既是物質的,又蘊含著精神內容。明清時期,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瓷器生產達到高峰。隨著國內和國際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外銷瓷油然而生。明清外銷瓷不僅讓我們看到中外文化交流更具包容性,也更多元,也讓西方人對神秘的東方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它成為中外文化交融的紐帶。反過來說,中外文化的交融也為我國的瓷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豐富了瓷器的造型、裝飾風格,在保持本土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創新。所以說,明清外銷瓷在中外文化交融過程中的作用極其之深。
因此,明清外銷瓷直接促進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不同的宗教信仰、審美情趣、文化背景等,在外銷瓷上留下了各式的影子,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融。明清外銷瓷作為中外文化交融的物質媒介,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使中國瓷器的功效從實用,觀賞,收藏到全球化轉變。明清外銷瓷是連接東西方的一條廣闊的紐帶,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