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的核心課程之一,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立足現階段教育教學實際,善用多種教學載體,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融合使用以促進小學生語文知識的鞏固提升,有效提高青少年學習、傳承、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教者要想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效實現這一目標,構建卓越高效的語文課堂,那么全面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則是一條重要途徑。該文認為教師應立足課堂,在“積累—建構—實踐”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積累、建構語言支架、實踐運用語言、提升語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適時地選擇統編教材中恰當的語言訓練的契機,創設情境,鏈接生活,依托文本,梯度訓練,架起閱讀與語用的橋梁,閱讀與語用表達并行,促進學生積累、內化、運用語言,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樹立中華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目標。
關鍵詞:統編 ? 教材 ? 語言 運用 ?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8(c)-0132-03
On the Role of Unified Textbooks in Improving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ZHANG Aiping
(Lintao NO.1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Dingxi, Gansu ?Province, 7305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 The core goal of Chinese teaching is to make good use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carriers based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ality, make good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carriers, and promote the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knowledge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young people to learn, inherit, and use the language of the motherland,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hinese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f teachers want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is goal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build an excellent and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construct and use the language.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lassroom, en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construct language support, practice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improve pragmatic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construction—practice". It is the roo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Timely select the appropriate languag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fied textbooks, create contexts, link life, rely on text, gradient training, build a bridge between reading and pragmatics, parallel reading and pragmatic expression, and promote students' accumul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language, develop students' pragmatic a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establishing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Unified compilation; Textbook; Language; Use; Ability
在2011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闭Z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語文教學的核心方式是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語文教學擔負著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任務。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也就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提高表達能力,發展語言思維。而統編教材在結構與內容上,語言訓練的量是明顯增加了,為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提供了便利。
1 ?新版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
新版教材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的特點,遵循“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兩條線索進行了教材編排,“人文精神”的作用在于發揮德育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語文素養”重在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其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具備聽、說、讀、寫基本功底[1]。
2 ?依托統編教材提升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思考
如何基于統編教材下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2.1 梯度訓練,逐步發展語用能力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對于語言的捕捉能力不夠敏捷,充滿個性化的語言和個性化的創作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模仿”強于“個性”。在閱讀教學中要找到能舉一反三的語言訓練點,由詞到句,由句到段,在反復的訓練中逐層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2]。例如:在《秋天的雨》一文的教學中,可尋找訓練點,展開模仿訓練。課伊始,在品讀理解了課文第一自然段后,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秋天的雨的認知,有表達的欲望,順勢引導學生第一次動筆:學習用一句話寫出自己眼中的秋雨,即秋天的雨是……隨之引出《秋天的雨》顏色美的片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回憶畫面;然后讓學生第二次動筆: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喚起學生對秋天的雨的美好想象,提升描述能力;最后,結合課文,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細心觀察,體會到作者是從多角度來寫秋天的雨,高效的引導會使表達更有趣有形,進行第三次動筆:多角度有序仿寫秋天的雨。
2.2 創設情境,有效培養語用能力
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有敏銳的解讀文本的能力和挖掘文本信息資源的能力,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尋找表達訓練點,架起閱讀與語言表達的橋梁,在閱讀中促進語用能力的發展[3]。例如:在《西門豹治鄴》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展開讀寫結合,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寫作表達能力。首先,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概括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方式;表達有困難的同學,可讓其回顧事情發展的順序,想想起因、想想經過、想想結果,有順序表達,為后續的復述課文奠定基礎。隨后,通過角色體驗,入情入境地朗讀,引導學生從西門豹的言行中去探究,感受西門豹計謀的巧妙。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象,適時拓展使學生與文本之間有充分的時間展開對話,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拓展延伸環節,因勢利導,展開想象:假如一年后,還是在原來的地方,西門豹與老大爺相遇,會有怎樣的對話?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直抒胸臆,與教材之間真誠對話,此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不斷地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說的激情、寫的欲望,積極、活躍的思維帶動具體、生動的表達,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2.3 創意模仿,全面提升語用能力
閱讀、寫作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教者在教學中應立足于課堂,讓教材成為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在讀中思、讀中悟。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隨機練筆,創意模仿,將閱讀與寫作巧妙地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4]。例如:在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中,通過課前預習學生知道了作者為了寫出楊梅的特點,從外形、顏色、味道幾個方面來寫,并總結寫作方法以及總-分-總的構段方式。相機引導學生介紹家鄉—— 臨洮的特產有哪些?然后隨后引導學生介紹家鄉最有名的特產—— 土豆。鑒于孩子們對“土豆”了解甚少,甚至有很多孩子都會有土豆生長在樹上的偏頗認識,通過充分運用視頻、圖片等資料,讓學生全面了解了土豆的生長過程,觀察其形狀、顏色等,在充分觀察、討論、口頭表達的基礎之上進行習作練習,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拓開了學生思維,從而能把家鄉的特產—— 土豆,準確、形象、全面地介紹給別人。方法來源于文本,通過運用于習作表達中,能將習作例文和習作有效地勾連起來,創意模仿中掌握方法,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用能力。
2.4 銜接生活,不斷拓展語言能力
新版統編教材非常注重通過古詩詞等形式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筆者經過進行統計,發現新版統編教材較原人教版教材古詩文增加約55篇,增加幅度較大。古詩文因語言凝練,意境深邃,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5]。通常的教學中,理解詩題,品讀理解,體會情感,培養的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將古詩文的教學與學生的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鏈接生活,在表達中促進理解,亦是很好地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途徑[6]。例如: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教學中,筆者做了以下嘗試:在多種形式讀詩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來說出詩句的意思。在學生說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意思后,順勢引導學生,“想想平時暴雨來臨之前的情景,你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狂風怒號、電閃雷鳴、燕子低飛、魚兒跳出水面吐泡泡等生活畫面在學生的交流中一一呈現;“白雨跳珠亂入船”,提示學生聯系生活,雨還會落到哪里?掉入湖水中,湖水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紋;似一個個小精靈員,歡呼著,蹦跳著,一不留神鉆入水中;有的滾落飛奔到甲板上,滾向左,又滑向右像一串跳動的音符,滾動著;“卷地風來忽吹散”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給出了一個提示“卷地風吹來了。吹散了……,吹停了……,卻吹來了……”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觀察所得說了自己的理解“吹散了烏云,吹停了大雨,吹來了風和日麗的景象”。
2.5 依托文本,創新運用語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應依托文本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擔負的積累語言的任務,應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范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復述訓練、續寫訓練、改寫、創編等形式鼓勵學生依托課文進行細致合理的想象,“放任”學生浮想聯翩,讓學生在表達中“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獨創性的“文本”,促進其口語、寫作等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寫給太陽的詩》一課教學時,筆者依托“太陽”這一文本內容及拓展資料,通過個別讀、范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讀兒童詩、讀歌詞、讀改寫的片段,引導學生明確兒童詩“押韻、想象”的特點,并借助《太陽的話》這首詩,讓學生知道運用多種修辭表達內心真實情感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創編時大膽想象,個性表達。尤其是設定的3個不同層級的練習話題,既考慮了學情,又給了每位同學選擇的余地以及充分展示自己寫作水平的機會,可謂一舉三得。教材是很好的例子,從文本中找到語言的支撐點,為學生的語言發展搭好腳手架,在聽、說、讀、寫中降低了學生語言表達的難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語用能力。
3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W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教師應立足課堂,在“積累—建構—實踐”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積累、建構語言支架、實踐運用語言、提升語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適時地選擇統編教材中恰當的語言訓練的契機,創設情境,鏈接生活,依托文本,梯度訓練,架起閱讀與語用的橋梁,閱讀與語用表達并行,促進學生積累、內化、運用語言,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曹衛星.“語用型課堂”教學內容的研制和編排[J].教學與管理,2019(8):33-35.
[2] 洪勝.改變小學生語用窘境的有效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9(9):106.
[3] 于洋洋.小學閱讀教學語用訓練的個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4] 儲廣林.課程價值實踐中語文學科素養的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9(3):104.
[5] 任麗麗.小學語文名師語用教學的課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6] 孫瓏蕓.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板塊的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20.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統編教材下有效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 ? ? ? ? ? ? ? ?力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S[2020]GHB136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愛萍(1980—),女,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