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琴 張登奎

【摘 要】學科內容的實踐應用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方面。鑒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測評體系融真實情境、學科內容、學科任務為一體的特性,學生在解題時應仔細考察試題給出的情境,參考學科內容與學科任務,依學科思維與學科邏輯進行解答。但在實際解題中,學生很容易受過往真題的影響產生思維定式。文章以三道考查文化自信的高考真題為例,提出在當前測評體系下,學生對政治學科內容的實踐應用應做到對學科知識縱深應用、對學科語言精準應用、對學科思維靈活應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極作為,注意突出整體思維,聚焦單元教學;把握基本概念,構建核心理論;重視情境任務,培育關鍵能力;把握評價導向,促進學習進階,以強化學生對學科內容的實踐應用,引領學生走出思維定式的誤區。
【關鍵詞】高考政治;思維定式;備考復習;真題解析
【作者簡介】向小琴,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德育實踐;張登奎,高級教師,成都市高三政治中心組核心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考思想政治命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2021年度成都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項目“指向政治認同的黨史素材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研究”(DZX202128)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發布后,“一核四層四翼”的考試評價體系成為每位教師必須認真鉆研的考核標準。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測評體系融真實情境、學科內容、學科任務為一體,要求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學科語言、學科思維和方法高質量完成學科任務,表現出正確的價值觀。換言之,相較于反復排查學生學科知識的記憶缺漏,是否能夠有效運用學科思維,整合調用學科知識完成學科任務,才是備考復習的重點。由于學生在實際解題時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式的誤區,致使得分率普遍下降,因此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打破這一定式,成為一線教師開展備考復習時的一大難點。下面以全國卷2018年、2020年和2021年三道考查文化自信的主觀題為例,談談高考思想政治學科備考階段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科學合理的解題思路,帶領學生走出解題常見誤區。
一、強化學科內容的實踐應用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主要內容包括學科知識的整合、學科語言的表達和學科思維方法的應用。具體而言,學科知識的整合又包含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方法論、時政知識、創生知識等,強調對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學理論與內容的整合應用。學科語言是學科思維和知識的外顯表述,是能凸顯一個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語言系統和表達范式。學科知識與學科語言的內核就是學科思維,它是思想政治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也是從思想政治學科視角觀察世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1]
鑒于有限的考核時間和筆試形式的客觀實際,高考更傾向于綜合考查學科內容而非單獨考查某一項目,一道題目中往往體現了多方面的學科內容,要求學生能夠融會貫通、綜合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學科知識上,要能將學科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等遷移運用;學科思維上,要能精準運用思想政治學科獨特的價值觀念、分析視角等學科思維加以思考;學科語言上,要能在紙筆測試中熟練運用學科語言完成作答。上述客觀實際告訴我們,解題時要從學科主要內容的三個方面去觀察:題目中何處體現了對哪些學科知識的考查,何處需要運用哪種學科思維解題,何處又應該使用哪些學科語言組織答案。
2018年、2020年和2021年的高考全國卷中各有一道考查文化自信的主觀題,其第(2)問分別是:
2018年全國卷Ⅱ第40題
(2)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我國雜交水稻研發推廣是如何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的。(10分)
2020年全國高考文綜政治Ⅰ卷第40題
(2)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弘揚中醫藥文化對于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用。(10分)
2021年全國高考文綜政治甲卷第40題
(2)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此加以分析。(10分)
這三道題的命題情境分別是:經過以袁隆平為代表的雜交水稻研發團隊的長期努力和堅持,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發推廣取得巨大成就;我國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作用彰顯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從學科主要內容的三個方面來觀察,這三個問題考查了以下內容。
第一,學科知識的縱深應用。誠如上文所述,學科知識的考查強調學生能夠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綜合的、縱深的應用。這三問考查的學科知識很明顯都指向文化自信,學生應在腦內聯系教材中的有關知識,整合成知識系統為答題的有效調用做準備(如圖1)。
從知識系統圖可以看出,這三問正好從三個不同側面考查學生對文化自信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縱深性。2018年的問題從文化自信的來源切入,需要學生將水稻研發推廣的具體事例聯系文化自信的來源;2020年的問題需要學生結合文化自信的來源和表現才能準確作答;2021年的問題則更突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三個年份的問題對同一個知識點做了全面而各有側重的考查,每次考查都能針對一個主要的側面進行縱深的挖掘??梢?,學科知識的備考復習不能停留在知識的淺層記憶,而要深度理解、縱深把握,如此才能在實踐應用中聯系相應側面信息解答問題。
第二,學科語言的精準應用。學生作答時,必須精準運用學科的邏輯和語言系統,結合試題給出的情境進行分析,突出表現思想政治獨特的學理特征。如2018年問題的解題邏輯是先要完整表述文化自信的幾個來源,然后對試題給出的情境作精準概括:從艱苦研發提升高產潛力,解決一系列雜交水稻關鍵性難題,到“量質齊升”稻種攻關目標取得新的突破,最終舉辦國際雜交水稻培調班進行技術輸出。雜交水稻研發團隊的案例是國家關鍵技術從無到有、從低質到高質、從國內研發到向外輸出的過程,這一偉大成就使事關人民生存質量、國家安全穩定的糧食問題緊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上。想要通過案例現象提取出問題的本質,學生要聯系文化自信的幾個來源,從突出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民族精神的強大生命力、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等角度,使用學科語言精準表述。2020年的問題則內隱了文化自信的來源,答題時需要先回答中醫藥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關系,然后聯系中華文化著重分析文化自信的表現。因此學生在作答時要考慮答案的結構和比重,表述應該精簡化、學科化,明確中醫藥文化有時代、實踐和中國自身文化的背景,由此得出結論:中醫藥文化確實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醫藥文化自然就會增強文化自信,且在不同維度都有重要價值。2021年的問題要求學生仔細解讀試題提及的事例和理論,從堅定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角度切入,結合題干給出的一系列治理成果說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及產生的巨大作用。
第三,學科思維的靈活應用。上述三問的解題思路突出了思想政治學科思維的靈活應用。從設問角度來看,這三個問題考查學生的審題視角和解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厘清設問層次、知識內容、切入方法,并能對材料進行整合;從情境邏輯角度來看,要求學生能夠從學科視角進行邏輯推理,使作答合乎邏輯;從答案生成視角來看,要求學生運用學科語言和寫作思維有序作答;從整體的思維層次來看,要求學生分析三個典型的復雜案例后,能運用“三段論”的思維框架作答,體現一般思維和學科思維的統合。
二、找準思維定式的產生原因
學生陷入思維定式誤區,側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實踐也存在一定的思維定式,這種思考狀況掣肘了學生作答的精準性和學科教學實踐的針對性、實效性。
思維定式是指“按照已有的思維規律和生活中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在反復應用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性化的思維方式、路線、程序、模式”[2]。備考復習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形成學科思維方式,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科思維固化為思維定式。一般情況下,思維定式能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提高解答效率。但是一旦具體條件發生變化,學生又不能發現并靈活處理,就會妨礙判斷,陷入解題誤區。
比如,許多學生就因為思維定式“栽”在了上述2021年的試題上。自2018年考查了一次文化自信的學科知識,此后幾年教師都將文化自信列入備考的復習重點,安排了一批考查文化自信來源的模擬題以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因此,當文化自信類試題再次出現在2020年的試卷上時,無論應試生還是一線教師都是自信滿滿,認為只要模仿2018年試題的解題思路,按“三段論”范式依照“文化自信的來源(大前提)—中醫藥文化的來源(小前提)—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影響(結論)”進行解答就能獲取高分。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標準答案,該題需要結合中華文化和文化自信兩個內容進行作答才能獲得滿分。學生的回答雖然沒能結合中華文化的創造力、生命力,但還能抓住文化自信的來源作答,因此沒有過多影響得分,但是教師在此時應該敏銳地發現兩道題在解題思維上的不同。直到2021年再次出現文化自信的試題,此時學生已經養成了呆板的思維定式,沒能發現試題背景中具體條件的變化,這就使得學生在面對這一形似而質異的試題時依然從文化自信的來源切入,造成了失分較多的結果??荚嚦煽児己?,不僅是學生,許多一線教師在看到得分率與標準答案時也表示不明所以。事實上,2021年試題的解答關鍵是題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句。“力量”一詞是關鍵的切入點,所以答題的大前提是要先說清什么是文化自信的力量,進而推演出什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里的“力量”?!岸ㄐ浴焙?,依據題干“結合材料”的要求針對情境闡述“力量”的來源和體現。本題的解題范式雖然依舊是“三段論”,但是切入點和考核角度與之前的試題有較大差異,也就是具體分析條件發生了變化。如果沒能靈活運用學科思維,發現細節上的不同,實事求是地依照題目進行分析,就會使回答產生偏差。可見,思維定式是影響答案精準生成的思維誤區。
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找出學科內容的內核,思考目前的解題思路是否形成了思維定式。學科思維是分析、處理問題的基本視角和方法。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常常會教學生一些常用的思考范式,如“前因—后果”陳述式、“點—線—面—體”陳述式、“三段論”邏輯范式等。學科思維以學科知識為基本依托,以學科語言為外部表現,能為教師教學提供方向,也能幫助學生完成學科任務。學科思維的基本方式與思維定式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如果將學科思維固化、僵化,就會陷入思維定式的誤區。學生不能根據試題實際解題,只是根據近年真題機械地“刷題”,僅把握學科思維的外在表現而非本質,自然會陷入思維定式的誤區。
三、走出思維誤區的有效方式
教師是教學實踐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因此在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達成高考學科內容靈活運用的教學目標。
第一,突出整體思維,聚焦單元教學。具有整體思維,能以綜合視角把握學科內容是打破思維定式的基本要求。單元教學是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思維的教學模型,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教學能使課程內容結構化和情境化,更好地抓到單元學科內容的知識核心。例如,當我們要對文化自信的學科內容進行單元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整體內容的要求下進行教學設計,厘清文化自信的內容結構與框題內容、單獨一節課的內容與單元整體內容的內在聯系,從更高的層次把握學科本質,繼而通過逆向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析核心知識,讓學生的知識學習從“點點清”到“重點清”,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第二,把握基本概念,構建核心理論。學科內容的基礎是學科的核心知識,核心知識又從學科的基本概念中提煉而出。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握學科的基本事實和常用思維模式,掌握基本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從而把握好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構建學科核心理論。如在教學文化自信學科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基本內容進行縱深的關聯性理解,歸納、提煉出核心知識,構建文化自信知識網絡,厘清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揭示文化自信的產生、形成、發展、作用等,聯系生活實際建立抽象知識與具體事例之間的關系,達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緊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基本概念開展對話與活動,激活師生、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在交流與互動中提升對文化自信的分析能力。最后,學生要嘗試運用所學進行遷移,做到舉一反三,真正實現從知識學習到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通過幾個步驟,學生能夠把握學科本質概念,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發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第三,重視情境任務創設,培育關鍵能力。試題中的情境、任務和學科內容是相互交融的,要讓學生能在高考解題時打破思維定式,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以典型情境創設任務,反復訓練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思想政治學科的情境創設要突出真實、新穎和序列化的特點,可以多選取真實的數據、事件、官方文件等,結合學科任務和學科內容進行設計,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提升關鍵能力。比如在教學文化自信的學科內容時,教師可選用中國醫護人員以血肉之軀筑起抗疫長城、中國共產黨百年精神譜系、八方馳援抗擊河南洪水、東京奧運會上的中國風采等素材創設序列化、結構化的典型情境,提出探究任務。學生在自我思辨、小組商議、師生互動中完成任務,真正掌握學科必備知識,階梯性推進關鍵能力的提升。任務的設置與推進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學生對情境進行解讀,仔細分析情境的發展邏輯、任務的創設邏輯、能力的考核邏輯等。只有認真審讀題干情境和問題,擺脫一味依靠以往的做題經驗,學生才能在面對真題時打破思維定式,實事求是地依題解題。
第四,把握評價導向,促進學習進階。走出思維定式的誤區,還必須以評價為導向,促進學生學習進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留意學生完成學科任務時闡述的觀點、思考的方法、提煉的信息等內容并有所反饋,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這些反饋要側重于過程性評價,可以采用語言激勵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畫面(如實物陳列、網絡展示)等形式,但都要及時向學生傳遞。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品質、習慣等日常學習表現及時導正,激勵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獲得長足發展。即便是在教師看不到的課后,教師也可以留給學生精編的學習任務,增加學生的鍛煉機會,也為教師多提供一條評價學生的途徑。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反饋評價“貴精不貴多”,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的學科內容與知識經驗,又要關注學科理論與關鍵能力,還要關注學科知識的基本框架與遷移運用。不要長篇大論或是泛泛而談,以免學生抓不到重點,反而不知所措。最好能在簡短的幾句話中做出包含多方面的針對性的評價,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自我提升。
總而言之,在強調學科內容實踐應用的高考評價體系下,打破思維定式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學生解題能力,提高學生得分率的關鍵之一。教師應積極作為,根據高考評價體系和學生的解題實際,采用多種策略發現盲區與誤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更符合時代與學情的教學方式,掃清教學途中的種種障礙,帶領學生深層掌握學科知識,讓學生自信滿滿地走向考場。
參考文獻:
[1]陳友芳.知識—語言—思維:學科素養導向下的思想政治學科測評體系新轉向[J].中國考試,2018(7):53-59.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教育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