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東


規則意識的培養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班主任一般通過制度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但現實是,我們的制度并不能讓學生真正遵守規則,樹立規則意識,相反,很多人在制度的限制下總是想要突破規則,走向無規則狀態。為什么會這樣?有三個原因:一是規則的形成是一個從規則意識到規則行為的過程;二是規則的形成是基于規則體驗的行為改變;三是規則的形成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上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
所以,如何培養規則意識,確定一個班級的規則行為,其實是班級規則建立的核心。而班級規則的建立又是班級建設的核心問題。在建立班級規則的時候,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班級規則的概念解讀;第二,班級顯性規則的建設;第三,班級規則的糾錯與調整。
班級規則的概念解讀
所謂班級規則,就是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在班級生活中引導學生養成習慣的基本規范,包括班級建設的規則,學生生活的規則,人際交往的規則等。班級建設中,規則無處不在。
班級規則建設是一個過程,是通過規則認識、規則模仿、規則體驗、規則重構逐步建立規則,實現規則內化。
班級規則建設是一個體系,是以“規則模仿—規則運用—規則重構—規則創造”為縱線,以“與己相處—與人相處—與團隊相處—與自然相處”為橫線的體系。班級規則在體系中生成、存在和發生作用。
班級規則建設是一個系統,是結合了人和體系的綜合體。班級規則是為了調整人的行為,什么樣的班級生活呈現什么樣的個人行為,反映什么樣的班級生活秩序。通常,班級規則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想發揮調整與完善作用。
無序→有序:班級顯性規則的建立
班級規則都是自“作”自“受”的。作,就是制定規則;受,就是遵守規則。班級規則的源點就是師生一起制訂,然后共同遵守,以發揮規則對行為的調整和完善作用。
規則形成需要經歷三個大階段,即無規則、有規則和心規則,就是從混亂狀態到規范狀態,再到規則存于心的狀態。無規則階段,就是通過規則體驗,具備規則意識;有規則階段,就是獲得規則認知,形成規則行為;心規則階段,就是具備新的規則意識,并將其根植于心。三個階段,其實就是規則在人的內心和行為的發展過程。
當前班級規則主要表現為顯性規則和隱性規則。顯性規則指向學習、行為、思想方面,一般表現為班級制度等具體的規定。隱性規則包括人的學習習慣要求,行為底線和態度底線,它表現了人的成長規律。我們以顯性規則為例,探尋班級規則的建設過程。
1. 基于顯性規則的班級制度建立
班級制度是顯性規則的表現形式,其作為班級規則之一,是新班級建設的重點。
班級規則建設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規則“是什么”,以模仿規則為主;二是規則“有什么”,以運用規則為主;三是規則“怎么做”,以重構規則為主。
(1)“是什么”:模仿規則
①實踐:學生進入教室前,先閱讀“入門寶典”(如下圖)上的四大問題:你懂得進門的基本禮貌嗎?進門后看看教室里有你馬上要做的事情嗎?為自己找個座位,要有選擇的理由。無論進入后遇見什么,請一定要微笑。4個問題反映了禮儀規則、生活規則、教室規則和交往規則。學生閱讀完畢,復述簽字之后,才能敲門入室。
②方向:當孩子們都落座并初步認識規則后,播放上屆班級的班歌MV,讓孩子們看到美好班集體的樣子,從而思考:為什么集體生活會如此美好?以此得出結論:美好的集體是有規則的,班級規則是美好集體的基礎。
(2)“有什么”:運用規則
①活動參與。在此我設計了3個小活動,分別是“擺桌子”“放瓶子”“放水杯”。操作步驟:如何擺才整齊;擺整齊需要遵循什么樣的規則;選擇同學參與組織和協調。孩子們會發現,只要將地面瓷磚的連接線作為擺桌子的界線,就可以確定桌子擺放的規則。
②引導反思。擺完桌子后,提出3個問題:第一,桌子是怎么擺整齊的?第二,如果是規則,你認為規則從哪幾個方面界定?第三,規則有什么樣的特點?從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認識規則。
③運用實踐。通過擺桌子的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瓶子怎么放,水杯怎么擺,得到3個結論:第一,規則是建立在具體標準之上的;第二,標準是可以遷移的;第三,標準是要更新的。
(3)“怎么做”:重構規則
基于以上實踐,可以確定規則就是“明白在某時某地以某種方式做好某事”。它包含5個因素:時間、地點、形式、內容和主體。
在此基礎上,我們做了班級生活一日流程表。譬如,時間:7:25;活動內容:開始交作業,把遲到的同學名字寫到黑板上,并按照班級因材自教系統處理;活動指令:現在開始交作業,請閉口不言;負責人:值日班干部;關注人:細節督查員。管理的過程中體現了“五何”:何時、何事、何人、何種方式、何人監督。
“一日流程”其實是在對規則認識、體驗和運用的基礎上重構規則。從模仿他人的規則到運用存在的規則,重構規則,這是規則意識的覺醒,同時也訓練了遵守規則的行為。養成習慣后,只要師生共同建立規則,就能達到遵守規則的目的。
2. 基于顯性規則的班級制度創設
規則建立是規則認識、運用和重構的過程,真正的班級規則建立是學生規則意識被喚醒后,主動參與班級管理,進行規則建設的過程。
一般說來,孩子們在班集體中經歷這個過程需要一年半至2年的時間,只有在長期訓練之后,才能主動思考。但是,令人驚喜的是,在良好的班風推動下,我班學生將時間提前了1年。
班級制度的主動創設需要具備3個條件:一是基礎性,它建立在規則意識的培養和規則運用的基礎上;二是過程性,是在對規則培養基礎上的再發展;三是發展性,班級規則的建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在原來基礎上的提升。
因此,規則的建設以班級制度為載體,在進行規則訓練的同時也培養人的規則行為。我們從“模仿、運用、重構、創造”中體現學生的“我懂了、我能做、我想做、我會了”的成長過程,種下了規則,長出了品質。
有序→原則:班級規則的調整
規則有支撐發展的作用,但也可能使人落入陷阱。從規則的建立到規則行為的形成,學生是需要訓練的——從規則的認識、體驗、運用和重構入手,引導規則意識根植于內心。
一般說來,訓練主要從情感推動、理性認識和行動強化三個方面入手。但是,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該怎么調整呢?
1. 學生面對問題出現“下意識否認”,怎么辦?
班級規則意識培養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違反規則行為,學生能夠看到問題并解決問題;另外一種是下意識否認,就是學生在潛意識下做了違規的事情,他們會否認,這給糾錯造成很大難度。
下意識否認會帶來兩種后果:一是學生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二是老師對錯誤沒有足夠的證據。雙方會在是否有錯誤的事實上扯皮。其實,聚焦點在于:是否真的有違反規則的行為。
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對一表格”來觀察學生自學課上的行為,避免下意識行為。它分成4個維度:行為類別、行為次數、行為時間和學習狀態,在最合理的觀察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操作步驟如下。
(1)每天自學課選擇半個小時為一個單位時間,班主任坐在教室里觀察學生;
(2)每次觀察之后展示記錄,不評價,以觀察記錄引導學生思考;
(3)根據學生表現整理個人發展曲線圖,分析自學課紀律和學生表現之間的關系;
(4)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建立自學課規則。
2. 規則實施中出現認識混亂,怎么辦?
規則實施中出現認識混亂,一般有3個原因:一是學生不了解規則的具體要求;二是老師未弄清問題行為和懲罰措施之間的關系;三是班級規則本身有問題。真正影響大的是第二個原因。很多老師的處置標準不是與問題相關,而是和出現問題的次數、問題人的身份、問題的時機和自己的情緒有關,這就容易造成混亂。還有的老師懲罰措施單一,出現問題,一律談話和請家長。
于是,學生認為無論犯什么錯,結果都是請家長,這說明幾乎所有的錯誤都是一樣的。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厘清3個觀點:第一,錯誤到底是什么?第二,錯誤是什么時候、什么場合出現的?當事人是什么做法、什么問題?第三,錯誤怎么分層,可以分成幾個層級?
于是,我們設計了“五級成長點”,把成長中的錯誤作為學生的成長點。我們收集班級學生可能犯的所有錯誤,并對錯誤進行影響力和破壞力“測評”,分成“個人素質、學習態度、工作態度、集體維護和方法探尋”五個層次。每一級錯誤影響不同,懲罰也不同。操作步驟如下。
(1)根據犯錯表現,分析犯錯行為,定義錯誤類別;
(2)根據錯誤的層次,進行相應的懲罰;
(3)反思錯誤,尋找錯誤帶來的成長和改正錯誤的措施;
(4)再次犯錯,對比上次錯誤級別,如果是影響力小的錯誤,就免于懲罰,反之則加倍懲罰。
這樣促使犯錯的學生明白3點:什么樣的錯誤就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錯誤之間是不同的,我們應該敬畏錯誤;應當以錯誤作為成長的關鍵點。
3.規則實施中出現盲區,不知所措,怎么辦?
班級在不斷變化,當制度不適應當前的學生狀態時,就慢慢走向低效,甚至無效。所以,要思考3個問題:怎樣規劃班級規則?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應該做什么?每個階段的重點是什么?
基于此,我們用兩個步驟完善班級規則建設。
(1)構建班級學生品質成長圖譜(如下圖),定義班級規則背景下學生品質體系。
班級規則的制訂關鍵在于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這是班級規則的建設方向。因此,我們以培養“一個真實的自我”為目的,以“堅定—堅韌—堅持—堅毅—堅強”為目標,以“人格—智力—身體—藝術—勞動”為任務,確定了“誠實、感恩、責任、溫和”等為基本要求的學生個人品質體系。它使班級規則有了立足點,也指明了學生成長的方向。
(2)繪出班級建設的“經”“緯”線,構建班級成長套餐包。
班級發展有兩個維度,一是時間,二是內容,就是在什么時間做什么樣的事情。這是班級建設規劃,也是不同階段班級規則的內容。
我們構建了“班級成長套餐包”,以七年級為例,在培養學生“整理、反思、專注、責任、超越、主動、合作、參與、誠信、管理和堅持”等品質背景下,第一學期做好4大套餐,分別是:入學前準備包、習慣建立與調整包、集體榮譽感培養包和班集體規章制度包;第二學期的四大套餐是:班干部能力培養包、學習計劃制訂包、家長會主題包和學習品質培養包。根據學生成長品質,每一個套餐包有具體的操作。它呈現出來的邏輯是: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如何做,為何做,真正為學生成長規劃了發展體系。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