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秋健



“施老師,小C又鬧脾氣了,摔椅子、撕本子!”這已經是本周第三次班干部來告小C的狀了。我嘆了一口氣,馬上趕往教室“收拾殘局”。一進教室,我就看見小C正眼淚汪汪地坐在地上,周圍東西散落一地。我上前詢問他發生了什么,小C說有同學取笑他笨,他越想越氣,就和同學吵架了。
然而,我從眾多目擊者那里了解到的情況是:小C有一道題做不出來,小組長說了一句“這都不會做,上課肯定沒認真聽”。小C聽到后,一下子如搖晃后的汽水般,情緒迸發,暴跳如雷。我安撫小C,并解釋組長沒有取笑他,只是認為他不會做題是因為上課不專心。小C漸漸平靜下來,但我的心卻平靜不下來。總是這樣事后安撫也不是個辦法,該怎樣改變小C呢?
小C是個熱心助人的孩子,但是自尊心極強,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不愿意問同學,覺得丟臉。他喜歡出風頭,需要他人關注自己,表揚自己,受不了批評。我發現,有幾個學生和小C一樣,在平穩順暢的情況下,他們表現得懂事伶俐,深得家長和教師的喜歡,就像汽水,喝起來甜甜的。但是,如果周圍的人對他們表示出一絲不滿或事情結果不如他們的心意,他們的情緒就像瓶中的汽水受到顛簸振蕩一樣,馬上形成很多氣泡迸發出來。我把這類學生稱為“汽水型”學生。
為了改變這類學生,我開始研究像小C這樣的“汽水型”學生的基本表現,希望能找準他們的需要,從需要出發改變他們的行為。
通過初步觀察研究,我認為“汽水型”學生的需要主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如何讓他們在滿足需要的同時改變行為呢?
“思賢幣”,提升自我價值
“汽水型”學生的家長往往喜歡夸獎孩子,但不合理的夸獎把欣賞教育異化成了虛偽的“夸獎教育”。我與小C及其家長溝通后,決定用“思賢幣”引導小C,期望小C能“見賢思齊焉”,強化和鞏固良好的行為。
在此過程中,小C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提升,認為“只要我進步了就會令爸爸媽媽感到滿意和高興,老師也會喜歡我,同學也會欣賞并樂于與我交朋友”等。合理的雙向引導下,形成了“改掉壞脾氣—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老師、家長表揚—改掉壞脾氣 ”的良性循環。
“轉換卡”,改變錯誤認知
在“思賢幣”奏效后,我發現光表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小C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他發現以自己的能力做不到某件事情時,就開始不斷地回避問題、宣泄情緒。同時,小C經常感受到別人的“敵意”,誤解其他孩子的行為,經常把別人無意的行為當作是對他的攻擊。于是,我實行了“轉換卡”制度,“轉換卡”包括“動作卡”“想法卡”“改變卡”3類。我利用“想法卡”同小C討論每次發脾氣時的想法,利用“改變卡”幫助小C轉變對他人的誤解,并讓他通過實踐改變自身行為。以下是小C的轉換卡,我將它們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來。一個月后,小C改變了敏感多疑、愛發脾氣的毛病,逐漸改正了錯誤認知,找到了合理處理問題的方式。
轉換卡記錄
評價表,多發現閃光點
如何讓小C主動改變自己,培養他的優秀品質呢?針對“汽水型”學生的表現欲和渴望他人肯定的特點,我決定發揮他人評價的作用,鞏固小C的閃光行為。
從實行“閃光點發現評價表”之后兩周的反饋來看,小C相比之前表現好了很多,不再是一顆“玻璃心”,一碰就碎。慢慢地,小C知道大家對自己并無敵意,比較中肯的改進建議也能聽進去了。比如,當寫字速度太慢影響小組交作業時,小C沒有情緒失控,而是加快了做作業的速度,及時上交了作業。
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孩子從“聽不得批評”轉變為“接受他人意見”,改變是可喜的。對于小C的變化,家長很開心,經常與我分享孩子的進步。小C媽媽還打電話問我假期計劃該怎么制訂,想聽聽我的建議。我給了她一些建議, 并叮囑她,鼓勵孩子嘗試,不要回避困難。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晟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