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新 王劍
摘要:醫學影像學涉及內容包括醫學影像診斷學、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對影像學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影像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較高,如要求更好更快地適應臨床發展需求、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等,而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培養優秀的影像人才是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進一步搭建醫學影像云平臺,能夠開展實時、準確的臨床診斷以及遠程治療。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影像診斷;臨床;應用
1導言
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到醫院就診患者逐漸增多,臨床診斷準確率對患者治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醫學影像技術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診斷難度,為疾病診斷提供可靠依據。搭建醫學影像云平臺可開展遠程會診,醫學圖像檢索,以及影像轉診等相關技術,能夠確保區域范圍內影像設備資源實現共享,以及利于診斷專家高效協作,平衡地方的醫療資源,提高影像設備的綜合利用率和服務質量,降低醫療費用,利于國家分級診療制度的推廣。
2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研究對象為在我院接受相關檢查的90例患者,對其進行分組探究,根據檢查方法將其分為影像組與常規組,各45例,影像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其中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45.38±2.19)歲,疾病類型:婦科腫瘤、胸腔積液、胃腸道腫瘤,12例、15例、18例。常規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其中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46.25±2.13)歲,疾病類型:婦科腫瘤、胸腔積液、胃腸道腫瘤,分別有11例、14例、20例。兩組患者間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2.2方法
常規組:常規疾病診斷,對患者癥狀、臨床表現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對患者生理指標進行了解,根據患者綜合情況對其進行疾病診斷。
影像組:影像學技術,對患者使用X線攝影技術、CT掃描技術,對患者可疑病灶進行照射、掃描,觀察患者影像學技術檢查結果,利用影像學技術書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對患者體內數據與標準數據進行對比,對疾病進行診斷。
2.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診斷準確性、漏診發生情況、診斷特異度與靈敏度。
2.4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本研究相關數據,技術資料實施χ2檢驗,以率(%)表述,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以(
)表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3醫學影像后處理現狀
當前構建醫學影像三維平臺是將原有二維圖像按照一定算法構建三維模型,進而為醫生提供具有直觀性、真實性的三維圖像,提升診斷準確率。近年來,醫學影像技術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程度發展,一些新設備和新技術比如512排螺旋CT、超高場強磁共振、分子影像、多模態融合成像等,能夠提升醫療人員的診斷技術水平和診療效果,國外在醫學影像設備以及軟件研究方面獲得較大成果。
4醫學影像技術在影像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4.1理論教學+臨床實操強化培訓
(1)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注重增加更多的臨床病例與圖片,保證理論教學中圖文并茂;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分組、分部位、分系統進行每周一次臨床實踐操作。知識點回顧:每次實訓課前發布復習任務,指導學生自行回顧過往學習的知識點,在實訓課前抽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示教片分析:教師選擇標準的示教片,課堂上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示教片顯示內容,強調不同影像學檢查目的,解釋檢查步驟、如何達到檢查目的?怎樣保證攝片質量?等。示范操作:教師進行示范操作,教師在一邊操作時一邊講解。學生實操體驗:指導學生分組操作,2人一組,互相充當模特進行操作,按照檢查要求,模擬影像學檢查的全過程,包括呼叫患者—檢查前溝通—指導患者做好準備工作—準備設備—設計檢查體位—選擇適宜參數等各個環節進行實操訓練。(2)經驗交流:實訓課結束后讓學生總結實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人人發言,內容不可重復。經驗總結: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訓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復盤,教師分享曾經遇到的特殊情況及處理方案,總結經驗教訓。實訓課后教師布置下一堂課影像學技術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查找資料;每階段進行考核,總結技術經驗。
4.2醫院云影像技術對臨床的應用
從經濟方面分析。云影像技術采用云狀結構存儲系統,它具有通過軟件方式將不同類型存儲設備整合成一個整體的優勢,這種形式可方便后期根據業務量的增大逐漸增加存儲設備。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服務器以及存儲設備逐漸向高性能、高容量、低成本方向這一個趨勢發展。傳統實體服務器在使用過程中會存在資源不夠使的情況,實體服務器增加資源時需要中斷業務,將服務器停機操作而且對新增硬件需要與現有設備兼容,增加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面會影響臨床業務的正常運行。云影像技術不同的在于,它是通過軟件方式將不同的存儲設備整合在一起,在增加資源的過程中可以操作軟件將新增設備進行整合,軟件可以兼容不同類型的設備,兼容性方面較好,醫院可以根據需求隨時增加資源,減少一次性的投入,云影像技術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成本。
從實時性及效果方面分析。云影像技術采用軟件方式將資源虛擬化,使得醫生可以在有網絡環境的地方使用普通PC機隨時調閱病人的原始影像資料,在專門的后處理軟件上面進行三維影像處理。此方式打破了醫院傳統工作模式,傳統方式對普通病人基本都是醫生在開完申請單之后等待影像科室醫生在設備專門配置的后處理工作站上面對病人影像進行處理后將結果上傳影像系統以及自助膠片服務器,對于急診病人影像科室只能先出報告,然后在對圖像進行處理,對影像科室的數據不能很好滿足醫生需求時,尤其是高難度的手術,醫生可能需要前往影像科室在后處理工作站進行不同角度的測量,這在一定程度上面可能會錯過病人的最佳最優治療方案,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云影像平臺的運用可以減少病人等待時間,病人在做完檢查回到診室的途中,醫生就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站上面進行高級處理。為病人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這樣不僅節省了醫生的時間,而且可以節省醫院資源不必增加大量后處理工作站,可以利用現有電腦資源進行高效工作,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5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在臨床被廣泛應用,醫學影像診斷與影像技術有緊密聯系,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醫學影像技術可為醫學影像診斷提供準確數據,從而提高醫學影像診斷準確率。
影像學技術人員是實現“精準醫學”的直接參與者,要求從事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具備扎實的影像診斷與實踐操作能力,樹立高度責任意識與醫患溝通能力,臨床實習作為培養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的最后環節,實習階段也是培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重要階段,培訓目標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實用型影像技術人才。從信息集成方面分析。云影像技術能夠將三維影像處理平臺程序置于虛擬服務器中,進一步將患者的心臟,腫瘤,神經等不同功能影像處理軟件實現集成化處理,用戶可以直接在一臺電腦上面完成不同功能的影像處理。該平臺能夠借助MPI實現與不同醫療信息系統構建映射,進而確保各醫療系統信息有效交互和關聯。具體包括放療計劃系統、實驗室檢驗,電子病歷,個人健康檔案,社區醫療信息系統等不同醫療方面的應用系統,醫生可以快速準確地掌握患者各項檢驗檢查結果以及病人整個資料過程,多方位分析給出最準確的診斷,為醫生的治療提供幫助,讓患者得到最及時最優的治療方案,提高我國醫療質量水平。
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技術與診斷之間具有互補性,醫學影像技術準確率越高,技術性能越好,醫學影像診斷準確性越高。此外醫學影像診斷結果可對影像技術診斷與成像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反饋,及時采取整改措施,不斷彌補醫學影像技術,可提高醫學影像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周瑜,雍國富,王小璟,陳輔貴,漆鉅霞.加強實操培訓在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22):75-77.
[2]楊慧.云影像技術在醫院診療中的應用[J].集成電路應用,2021,38(07):102-103.
作者簡介:張彥新(1984-),男,醫學學士,主管技師,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王劍(1982-),男,醫學學士,副主任醫師,從事醫學影像診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