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學 福建泉州 362400)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重視。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4個維度。課堂追問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初次提問的一種反饋方式,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依據再設置問題,是對學生的回答追根究底地二次或多次提問,使問題的本質一層層呈現出來,產生四兩撥千金的效果,令學生頓悟。科學有效的追問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通過問題的不斷遞進深入,利于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進而形成生命觀念,培養科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精彩的追問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把重要標尺,常常能引導學生在視而不能見、見而不能解的關鍵處撥云見日,讓學生無疑處生疑問、有疑處啟示、有悟處升華。這樣的追問一般要具有一定的情景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維;還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更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思考與見解。
作為智慧的追問者,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書”。所謂的心中有書是指:要讀懂教材,立體把握課時教學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清楚知識之間的勾連。這樣才能避免課堂目標的偏離,教學內容的支離破碎,能夠有的放矢地教學,從而有效地避免思維含量少的隨意追問。有預設、有準備的追問會增加學生的認知、思維能深度,從而促進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并改變“課堂教師的講授時間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到位”的課堂現狀。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教學,學生如果僅僅停留在課本閱讀的層次,則對這個實驗的設計與科學細節就往往把握不清。這時,教師的提問與追問就顯得相當重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這個學情,進而在這里設置問題,并預設學生的回答,設計追問:①這個實驗運用了哪些實驗方法?(②為什么選用S和P的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標記?③怎樣讓噬菌體標記上相應元素?④能用一組噬菌體,同時標記上S和P的放射性同位素么?⑤保溫、攪拌、離心的目的分別是什么?⑥能解釋上清液與沉淀中放射性含量的差異嗎?⑦有哪些操作可能對實驗的結果產生影響?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
教學中的連環引導追問從學生實驗外部操作的淺層認知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操作原理,讓學生不僅知其一能而且知其二、其三、其四,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學生的思維靈敏度,進而形成生命觀念。
追問本身就是教學反饋,有準備的追問設計會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有大局觀,更加重視對學生的提問,更加重視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與反饋。智慧的追問者也常常是教學的有心人,會主動收集積累來源于學生,來源于課堂,來源于生活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積累思考和應用,能更好黏合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催化教師向更精深細微的教學探索。這樣“有準備”的課堂錘煉了教師的思想,沉淀了智慧,使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智慧的追問者不僅要“心中有書”,更要“心中有人”。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原有知識背景出發,充分了解學生的潛在發展區,明確進步空間,才能開展有效教學。正如葉瀾教授所言:“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形成。”備課時的課堂預設在真正課堂實施的時候,可能會有偏差,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教育學理論,認為學習者有兩種能力水平:①目前已經具備的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②在他人的幫助下能夠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個能力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這也是學習者最有可能獲得發展、得到提升的空間。最近發展區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域。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不同的,隨著認知水平的發展,最近發展區也會在教師教學、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不斷變化的。
課堂追問作為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亦要立足于最近發展區。教師唯有了解學生的水平狀況,追問才能提出最適合學生的問題,不至于太簡單或者太困難,能切實解決學生能力水平發展最可能存在的障礙,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追問,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追問問題。教師可以在追問的方式上控制難度,如可以用“是不是”“可不可”等判斷類型的追問來提問最近發展區能力欠缺的學生;用“是什么”“怎么樣”等描述類型的追問來提問最近發展區能力適中的學生;用“為什么”“有何異同”等分析型的追問來提問優秀學生。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追問的內容上控制難度。例如,教師針對最近發展區能力欠缺的學生,課堂追問設計的問題可以限定在當節課的內容里,跨度小一些,多設置記憶性的問題,對于能力水平不錯的學生,教師追問的問題可適當加大跨度,在節與節之間、章與章之間、必修與選修之間,甚至在不同的學科之間,多設置思考性的問題,并適時地設置探索性的問題。這樣的追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有利于幫助學生遷移知識,提升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追問的層次上控制難度,注意追問問題的梯度設置以及各梯度之間地銜接和過渡。例如,在復習“細胞的生物膜系統”時,可以設置遞進式的追問:你能舉例說明生物膜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密切聯系么?什么例子?什么是分泌蛋白質?它的合成場所在哪里?合成之后就擁有相應功能嗎?哪些細胞器參與了它的加工?它是如何在多個細胞器中轉移的?這個過程怎樣體現細胞內各種細胞結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的?這個過程中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嗎?請舉例說明……這樣就把一個問題切割成適合學生小步走的小問題,由此循序漸進,讓學生從最近發展區走向潛能區,在內化生物膜系統知識的同時和生命觀念的體驗建立了銜接,讓知識縱深化發展。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追問,因學定教,順學而導,能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架和幫助,讓課堂教學咫尺生波,讓教師和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教學對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會學習,樂于學習,享受學習。
智慧的追問者往往是時機的把握者。什么時候進行追問能達到好的效果,能更有利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產生需要之時就是課堂追問的最佳切入點。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用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當學生回答比較膚淺的時候,可以通過追問拓展學生思維;學生回答遇到困難的時候,通過追問給學生搭建一個“腳手架”,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或者線索,啟發學生來解決困難。這些關鍵時間的順勢一擊,往往能趁熱打鐵,牽一發而動全身,輕巧地將學生思維引向更開闊的境界。
在“DNA半保留復制的證明實驗”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追問可以暴露學生對實驗認識的一些誤區,并引導學生回歸正確認識。例如,針對學生有關“同位素標記法”認識的追問:①用什么方法區分親代DNA與子代DNA?②標記何種元素?③怎樣觀察監測呢?④15N是放射性同位素嗎?⑤即使是放射性同位素,但是子鏈和母鏈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用放射自顯影能區分開來嗎?⑥15N和14N會有什么差異?可以利用這種差異區分子代DNA中母鏈與子鏈的組合狀況嗎?
緊接著,教師繼續追問,吸引學生對接下來學習的關注:這種離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搭建“腳手架”,介紹CsCl密度梯度離心,并通過追問檢測學生的認知狀況:①為什么選用CsCl溶液作為介質?②離心會讓CsCl溶液發生什么變化?③連續的CsCl溶液密度帶,對DNA的分離有什么幫助?④第0代的DNA中N的組成是什么特點?會懸浮在離心管的什么位置?⑤根據半保留復制,第一代DNA中N的組成是什么特點?會懸浮在離心管的什么位置?⑥第二代DNA呢?……通過教師的追問,學生就可分析、推導出“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結果”。
從學生錯誤處出發,教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自己溶化、消解錯誤,而且把糾錯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里,引導學生與知識進行深入對話;又在聯系對比中,清晰地呈現出“離心”的特質,讓學生對事物本質有了清晰的把握,化難為易,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課堂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追問,就好像在學生的腦海里投下一顆石頭,既能推波助瀾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又能有效地化解認知沖突,突破思維障礙,實現學生思維的彎道超車,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但這個效果的理想程度與追問時機的把握有密切關系。現有的課堂反饋證明,在學生的錯誤處、疑惑處、膚淺處、意外發生處、思維提升處、理解重點處等關鍵時刻進行追問,能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亦如培根所言:“一個人從疑問開始,肯定會以肯定結束。”這樣從學生成長需求里生發出來的追問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進階,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追問中走向深刻。
課堂追問是重要的教學藝術,重視課堂追問,做有預備的追問,把握追問時機及難易度,能讓學生從混沌走向清晰,能準確地把握知識的本質,了解知識的內涵。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有效追問能成為有效的支架,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促進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