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二幼兒園 賈云香
時下出現部分幼兒過于依賴家長的現象,就如“裝書包、系鞋帶、洗襪子”等這樣的簡單勞動,都有家長代替,導致一些幼兒缺少勞動意識,不珍惜勞動成果、輕視勞動、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等現象相當普遍和嚴重。不得不承認,幼兒的勞動技能低下,勞動意識淡薄,勞動情懷匱乏,已經到了不得不加強的地步。對此幼兒園作為培養幼兒的重要場所,應切實滋養幼兒對勞動的敬畏,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品質,讓幼兒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開辟勞動教育及責任感建立的課改之路。
在新課改視角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參與手工制作活動,充分發揮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倡導幼兒以“造物”為基點,鼓勵他們參與最簡單的“勞動”中去,去主動地動手,自由地創造,以此激發幼兒的“勞動”意識。還比如,除了幼兒園手工課上的一些自設項目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在活動區域中自己去“搗騰”,自己去設計,去自由“造物”,從而養成動手的習慣,以此提高勞動技能。或許在這“自由創意”中還會有“創新產品”問世,或許在“放開倒騰”中反而會有“意外驚喜”,這樣不僅僅是幼兒的天性會得到釋放,思維也會得到拓展,這也正是設置手工課的主要目的。而且這個“造物”,其實也就是給幼兒搭建一個自由活動的平臺,開辟一個主動創造的途徑,是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創新之舉。
不管動手能力看起來多么笨拙,哪怕是根本上不了臺面的“紙飛機”,或者就是一個黑乎乎的“小泥豬”,我們都要給予幼兒最真誠的掌聲。因為這畢竟是他們從觀望到參與邁出的第一步,從依賴到主動進行自我創作的第一步,讓幼兒從中品嘗到創作的快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在班級群內介紹自己參與勞動的過程和感受。當幼兒看到自己受到關注時,一定會更加自信,當他們的“勞動成果”被大家欣賞并在班級群傳播時,一定會興致盎然地投入下一個“創作”中去。或許,這個“紙飛機”會是他走向探究新天地的“啟蒙者”,或許“小泥豬”會成為他創作的“紀念品”,或許這次受到關注的經歷會成為他幼兒時期最經典的實例,以此激發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主動地去觀察,去動手,去創造,去和親友、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養成樂于動手的習慣,讓勞動的意識根植于心。
學前幼兒時期正是幼兒模仿性較強的“黃金時期”,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創客”理念下幼兒園手工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正是依據幼兒的特點,注重教師在引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滲透勞動的意識,讓幼兒的大腦中留下“勞動”的概念。這樣,即使幼兒的動作還不夠熟練,思維還比較稚嫩,至少在心中種下了“勞動”的種子,這種動手操作有利于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與“創客”理念中“協作能力”的提法一脈相承。的確,善于合作,才是讓勞動堅持下去的前提;善于協作,才能于不經意間厚實勞動素養;增強合力,才是讓“勞動素養”落地生根的最重要的保證。
如,幼兒在制作簡單的水果沙拉的時候,幼兒在這一年齡階段無法獨立完成制作水果沙拉。此時此刻,我們要暗示幼兒去“求助”,同伴亦可,教師亦可,父母親亦可,這樣幼兒就會明白:遇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要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這樣可以輔助自己快速完成“任務”,同時,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時,亦不能袖手旁觀,要主動去幫助。其實,求助的過程,就是一種交流的過程,一種分享的過程,亦是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單單是培養了動手的意識,亦不單單是養成了善于勞動的習慣,更為關鍵的是學會了如何與人交流、與人分享。同時,教師引導幼兒在動手中“萌發”主動勞動意識,在互相交流中認識到勞動的偉大,在分享中體會到勞動的美麗,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精神。對于成長中的幼兒而言,通過彼此合作而打開的勞動的版圖愈廣闊,愈能在一個更廣的層面上鍛煉幼兒。或許,合作中有一些磕磕碰碰,有一些糾結矛盾,甚至有一些對抗碰撞。但這又有什么所謂呢?幼兒不正是在磕碰中成長起來的嗎?創客精神不正是在矛盾中滋生出來的嗎?勞動精神不正是在糾結中培育出來的嗎?借鑒是學習,亦是互動性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幼兒主動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小伙伴進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為小伙伴的精彩點贊。這不僅是分享習慣的養成,更是勞動精神的培養。
創客精神在本質上屬于創新教育。“首創”也罷,“開創”也罷,其間一定閃爍著創造之光,一定蘊含著自由之光。重復、陳舊的手工作品無人喜歡,唯有新穎,才是激活幼兒創新意識的法寶;唯有創新,才是孕育勞動情懷的長久動力。天真爛漫的幼兒在手工課程中,一定有創意,一定有開創,作為教師,鼓勵創意,培育創新之芽,應該是手工課程開發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視點。教師對于幼兒的創意,一定不能草率地予以否定。相反,應該給予幼兒正向、多元、綜合的評價,鼓勵幼兒繼續創新。
比如,在蘿卜上安個翅膀,風箏上掛個銅鈴,蘋果上長出手臂等創意,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還比如,面對幼兒在盆栽中種植兩種不同的植物、在種植中對土壤進行改進、制作中某個小環節的改動等創新活動,教師都應在第一時間給予幼兒表揚,并最大限度地展示幼兒的作品,利用“哇,這真是了不起的創意”“不錯,你不僅愛勞動,而且會勞動,具有創新精神”“這個點子太新奇了,怪不得你都投入進去,喜不自禁了”等話語對幼兒鼓勵幼兒創作,如此,被成就感溢滿的幼兒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手工創作中,并更加樂于其中,而“勞動最美麗”的種子,自然而然地在幼兒的心間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創新不僅表現在幼兒的手工勞動中,更應該表現在教師開發“手工課程”中。教師應打破課程各自為政、過分森嚴的壁壘,跨學科進行一些項目的重組,如結合美術中的手工與數學中的計算、結合語言中關于勞動方面的詩詞誦讀與手工課程、結合科學中的“做中學”與手工課程,通過從其他課程中尋找創意,依據幼兒的特點進行改編,將其融入幼兒手工課堂中,堅守創客精神,培養幼兒的勞動情懷。跨學科的項目重組,需要教師改變教學理念,需要幼兒園改革教學模式,需要多方力量疊加并協同發展。
雖然幼兒園對手工制作課也進行了一些改進,增加了許多課程資源,豐富了幼兒的手工制作內容,但仍然有“單一、蒼白、脆弱”之特點。因此,我們要依托“創客”理念,在幼兒手工制作課中滲透勞動的意識,這樣既注重了在具體的動手實踐中培養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亦重視了在“創作”的過程中提高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培養幼兒的勞動精神,醇厚幼兒的勞動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