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雪萍
近年來,我園充分挖掘周邊資源,立足生活,積極探索課程生發的過程。每個課程的發生,都會涉及“活動緣起”。活動緣起是課程生發的起始之步,是捕捉活動價值的關鍵。如何追隨兒童,讓生發的課程內容更有教育價值呢?筆者在探索實踐中,梳理出課程故事的“五緣起”,以期實現更高的教育價值。
從話題中生出主題,這是比較常見的途徑。教師應加強對幼兒言語行為的觀察記錄,關注幼兒的興趣,對幼兒的需要進行價值判斷,尋找有教育價值的主題來源,生發主題。
例如,又是一年茶葉季,孩子們聚在一起,談論著:我奶奶天不亮就去采茶葉了;我們家的茶葉可多啦,采也采不完;我會幫爸爸媽媽揀茶葉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得可歡了。主題活動“碧螺春”就這樣生成并展開了。
正值采茶旺季,孩子們耳聞目睹的是大人忙著采茶、揀茶、炒茶,常常談論著關于采茶、揀茶的話題。我們順應孩子們的興趣,生成了“碧螺春”主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區資源,與孩子們走進茶園,在實踐活動中了解制茶過程,分享對茶文化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教師要學會善于捕捉契機,從課程角度引發思考,與孩子一起關注并探知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和應變能力。
例如,午后散步,突然傳來“唧啾唧啾”的小鳥聲,發現不遠處有一只小鳥,撲棱著翅膀怎么也飛不起來。“小鳥怎么啦?”“我們救救它吧?”……孩子們圍著小鳥,著急又擔心。既然要幫助小鳥,何不把救治小鳥與課程結合起來呢?主題活動“邂逅小鳥”就此誕生了。
陶行知先生曾說:“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遇見受傷的小鳥,是在一次午后散步中的意外事件。而此時,教師不但要產生同理心,更要保護孩子們的同情心,緊追孩子們關注的問題,生成并開展系列活動。
天地萬物各有萬象。教師要捕捉幼兒對于哪類現象感興趣,更要分析判斷是否有對幼兒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再進行選擇和生發相應的課程活動。
例如,冬季下雪了,孩子們滿是歡喜,紛紛伸手去接雪花。”咦,雪花怎么不見了?”“雪花從哪里飛來的?”……孩子們對下雪這一自然現象充滿了好奇,關于雪花的主題活動就這樣展開了。
課程《冬天里的小雪花》由此產生了。孩子們在觀察、探究、實驗、合作、交往的過程中,近距離地感知雪,認識雪,提升并拓展多方面經驗。
繪本故事對于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故事為切入點生成主題探究活動,也是課程緣起的新途徑。
例如,萱萱給大家分享了故事《一顆超級頑固的牙》,孩子們紛紛效仿塔比莎讓牙齒掉落的有趣情節。隨之圍繞“牙齒”,展開了交流:“牙齒掉了會長出來嗎?”“你的牙齒上怎么有黑黑的?”“怎么會有蛀牙的?”……問題越來越多,孩子們對牙齒的好奇越來越強。于是,我們從一個故事生成了主題活動“我們的牙齒”。
故事喚起了每個人的換牙經歷,換牙又是大班孩子正面臨的現狀。教師捕捉到了孩子們內心的需要,以故事為契機展開了“我愛我牙”的主題活動。
幼兒園每年都要開展項目活動,這些活動涉及家鄉民俗、節日慶祝、親子活動等,活動的開展也為課程生發的起源提供了可能。
例如,“臺閣”是東山獨特的民間文藝,遇到重大節日,東山人就要進行出臺閣的慶祝活動。根據孩子們的興趣,以“臺閣”活動為線索,改造并生發了“熱鬧的臺閣”的新主題。
《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臺閣活動表演是獨特的藝術瑰寶,當社會活動的開展與孩子的興趣對接時,教師的支持與引導就尤為重要。
活動的緣起,是判斷主題活動開展是否有教育價值的前提。無論緣起于哪里,緣起于什么,都應以生活為本源,關注幼兒的生活,注重現實生活的課程價值,讓課程活動更適宜,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