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大狀
兒童是游戲的主體。兒童游戲不是“兒童”與“游戲”之間的機械組合,而是幼兒自主且自由的活動。那么,如何提升幼兒的游戲性體驗呢?
教師關注幼兒游戲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并給幼兒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例如,教師讓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落葉,并鼓勵幼兒自由表達:這些落葉來自哪里,為何選擇它們,準備如何利用它們進行藝術創作等。然后,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各種藝術創作的材料與工具。
教師引導和支持幼兒將游戲角色貫穿于游戲活動之中。當幼兒參與藝術展板創作時,是“藝術創作者”,當幼兒完成藝術展板后,可以進行展會宣傳、藝術品展覽并進行相關介紹,他們的角色可轉化為“展會策劃者”“藝術宣傳員”等多重身份。
游戲材料是游戲世界的重要媒介。華愛華在《幼兒游戲理論》一書中指出:“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當各種物品作為游戲的必要素材而添加某種意義時,它對幼兒來說就具有了玩具的意義。”因此,幼兒園要注重發掘并拓展游戲材料的價值。
游戲材料來自幼兒的生活,是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如我園大班主題活動“茶”,無論茶葉、茶樹還是有關茶的商品,都是貼近幼兒生活的,能引起幼兒的游戲興趣。我們通過整合幼兒園、家庭與社區資源,讓幼兒有機會參觀制茶作坊,采訪制茶人,認識制茶的工具,為幼兒提供參與制茶的機會。
游戲材料的選擇與設計,要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的不同需求,還要考慮材料的功能是否能夠讓幼兒產生自由探索的行為與良好的心理體驗。游戲材料還要具備拓展審美與想象空間的功能,如美工區顏色、材質不一的繩子與泥工區中的泥土、石頭、木棍,都可以在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之下,被塑造成各種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品。
幼兒園的游戲環境是幼兒在園生活的基本條件。創設游戲環境除了要考慮材料,還要考慮空間的規劃與布局,尤其是基于幼兒的發展來平衡并延伸游戲空間。
我們創設游戲空間要突出趣味性,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如創設“便利超市”或“美食一條街”,給予幼兒角色扮演的樂趣與社會交往的游戲體驗。在“便利超市”游戲區中,幼兒可以體驗到商品買賣的樂趣,在模仿、想象與再創造中體驗生活的意義。在“小農場”游戲區旁邊增設一個“農家樂”和“美食城”,可以幫助幼兒創設種植、買賣、娛樂等一系列游戲情境。幼兒可以在這三個游戲區中實現經驗的銜接,獲得更多的游戲性體驗。
游戲時間是幼兒得以順利開展游戲活動并獲得游戲性體驗的重要保證。因此,可以通過保障游戲時間的充分性和保持時間的連續性來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若未能給予幼兒充足且自由的游戲時間,幼兒往往剛進入游戲情境,就被迫中斷游戲活動,幼兒將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良好的游戲體驗。因此,需要幼兒園基于本園實際和幼兒的發展特點,保證每日都有專門的游戲活動時間,使幼兒在游戲中實現與游戲材料、同伴之間的互動。
當幼兒的游戲作品未能及時完成時,可以聽取幼兒的意見,并確定是否保留未完成的作品。如果可以,可在下一次游戲時讓未完成作品的幼兒回到該建構區,保證幼兒游戲體驗的持續性。
以上方法可有效提高幼兒參加游戲的積極性并提升他們的游戲性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