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金花
幼兒園藝術教育中音樂與美術往往各占“半壁江山”,兩者分離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將幼兒美術與音樂活動相融合,以更好地引導幼兒按照音樂曲調的抒情意蘊去構建二維的畫面,實現“真”游戲促幼兒“真”成長呢?
藝術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藝術教育主要是通過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來促進其意識的形成,而視覺和聽覺就是幼兒園藝術教育主要調動的感官。因此,在藝術教育中,教師應當具有音畫相融的教育教學理念。
在幼兒階段的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幼兒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行培養與提升。繪畫是幼兒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音樂則能啟發并調動幼兒的想象和思維,這也就意味著通過音樂能夠促使幼兒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其內心。在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實現音畫相融,能夠使幼兒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得到鍛煉,可以培養幼兒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審美情趣。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個體差異及對美術的興趣,在開展“音畫一體”的區域活動時,面向全體幼兒播放音樂,并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再指導幼兒自主選擇各區域進行創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創作不應只在美工區開展,而應在區域之間聯合開展。在活動中,音樂應貫穿始終。例如,在播放歌曲《老鼠畫貓》后,教師可以在美術區通過簡筆畫的形式幫助幼兒建立起同構環境。同時,通過富有情感的講述引導幼兒將歡快的音樂和小老鼠夸張、詼諧的形態結合起來。音畫同構可以引導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通過多通道表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
集體活動是學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之一,在集體活動中使用音畫相融的教學對策,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當然,在集體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借助游戲的形式。教師可以設計與音樂、繪畫有關的小游戲,通過選擇適合不同幼兒年齡階段的音樂,啟發幼兒在聆聽時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并且通過繪畫的形式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例如,在大班音樂活動“小手的夢想”中,每個家庭都發起了使用手電筒和蠟燭的手影游戲,幼兒們對影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將此游戲延續到美術課堂中,幼兒們獨立進行繪畫創作,有目的、有意識地再現周圍事物和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針對幼兒開展的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而巧妙地利用大自然這樣一個資源寶庫,通過帶領幼兒在戶外開展教學活動,達到音畫相融的美育目標。相較于在教室內開展的活動,戶外環境不但拓寬了幼兒的活動空間,也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支撐。教師可以在自然環境中通過播放音樂來激發并促進幼兒發現大自然的美、描繪大自然的美。
智始于心,慧成于行。我們應關注每一個幼兒朝著目標的發展和進步,尊重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速度和進程,我們應創設支持性的環境,實施有效的音畫相融教育策略。我們將不斷探索和實踐,走實學習、研究、實踐、提升的研討之路,并且領悟、品味藝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