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琦
(云南省劍川縣畜牧工作站 671300)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善人民生活所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踐行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具體體現[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擘畫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宏偉藍圖,為我們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求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畜牧業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發揮作用,就要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建設總體規劃,以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政策引導、品牌打造、質量保障為抓手,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方向,打造從養殖、加工、生產、品牌、市場到深度綜合利用為產業鏈,加速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脫貧攻堅質量,在過渡期內,國家實施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政策[2]。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是“產業興旺”,在諸多產業中,畜牧業仍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關鍵途徑,所以發展畜牧業是最為直接、最具競爭力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產業之一。發展畜牧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的重要意義表現在:(1)通過扶持養殖業新型經營主體,推進標準化建設和擴大規模養殖、鼓勵貧困戶加入養殖合作社等方式,就近就便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問題;(2)通過養殖業項目建設拉動、扶貧資金入股帶動、小額信貸貸款和創業致富貸款幫助、就業培訓技術提升等扶貧政策的實施多途徑增加貧困戶的收入;(3)通過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來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和實現鄉村善治;(4)通過根據各鄉鎮自然資源條件合理布局重點養殖畜種、合理選址并科學規劃規模養殖場,嚴格管理畜禽廢棄物排放等方式、對草食畜的養殖采用禁牧和草畜平衡方式等來達到治理生態環境的目的。除此之外,畜牧發展還有利于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等相關行業發展進步,促進資源利用率提升,更能推動農村經濟綠色發展,為農村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更多層次和多方面的支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提出,編制實施“十四五”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專項規劃,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幫扶力度總體穩定,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在編制畜牧業發展規劃時,務必要結合各級政府的相關規劃。(1)將畜牧產業充分融入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產業綜合體、特色產業集群、精品示范村、美麗鄉村等項目儲備中,發揮其功能作用;(2)充分利用國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契機,引導廣大畜牧業生產經營者應用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畜牧業現代化發展,推廣適用于當地的主推技術;(3)在增強農民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辦農民滿意的教育,為鄉村振興培養優秀的人才隊伍,謀劃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
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就是抓項目”的鮮明導向,按照“干好今年、備足明年、想到后年”的思路,建立更為務實高效的抓項目工作機制,以項目建設激發新動能、以有效投資創造新需求,以重大項目為驅動力,推動畜牧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切實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立項,中央、省級預算內投資項目儲備,以工代賑項目申報等工作,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撬動作用。如積極響應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政策,做好當地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及其保種場申報建設工作;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促進產業穩定發展,加快推進奶牛、肉牛、蛋雞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規劃總體目標;利用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通過投資拉動,最大限度地提升畜牧業經濟效益。
按照省委“穩煙、強藥、優薯、增畜”的思路,加快高原特色現代畜牧業發展。(1)抓實高原優質地方畜禽資源“三品一標”認證,持續打好綠色食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2)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引進,實現生產環節精耕細作和產品的精深加工,推進全產業鏈發展;(3)積極引導畜牧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科普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體驗畜牧業、創意畜牧業、畜禽類旅游特產等特色畜牧業新業態,擺脫畜牧業單純養、只求賣的舊格局;(4)走互聯網+畜牧業發展之路,積極探索互聯網在畜牧產業中的推廣和應用,借助互聯網渠道,推動畜牧業更好更快高質量發展[3]。
行業發展,人才是決定性因素,畜牧業亦如此,因此,必須要對畜牧業從業人員進行人才培養。(1)堅持人才優先。采取“外引內培”、交流重用、職稱晉升等方式,穩定基層畜牧科技推廣人才和新型經營主體高層次人才隊伍,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能力培訓,鍛造一支服務高效、業務精湛、能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2)堅持科技引領。結合“三下鄉”活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采取印發資料、舉辦講座、編發信息、上門指導等方式,加大科技培訓力度,積極推進科技入戶工程,促進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畜禽生產水平,增加農戶養殖效益。
傳統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模式已經很難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改革突破的辦法破除制約發展的思想觀念桎梏,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為了讓畜牧業“養得好,運得出,能致富”,單純依靠傳統的線下銷售已很難適應當前形勢,必須走電商銷售、認養模式等多種渠道,讓畜產品走出去。
脫貧攻堅是一項長期性、動態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脫了“舊貧”可能又出“新貧”。因此,脫貧攻堅還在路上,成果還有待進一步鞏固,還得“扶上馬、再送上一程”。通過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深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促進畜牧業產業發展,助力地方經濟提升,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達到鞏固脫貧拓展攻堅成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