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強 特蕾莎·阿古列斯 王淑娟
(1,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農業農村局 266200;2,青島普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66000;3,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 266032)
大腸桿菌是消化道常在菌,它能在禽類皮膚、羽毛、糞便、墊料、灰塵和舍內廣泛傳播。此外,飼料、飲用水、嚙齒動物、螨蟲和昆蟲都可能是大腸桿菌的來源。但只有10%~15%的大腸桿菌菌株是致病性的,被稱為禽致病性大腸桿菌(APEC) 菌株。大腸桿菌病的主要血清型有O1、O2和O78。幼雛通常更容易感染這種疾病,它對各階段的肉雞、蛋雞和種雞都有影響。
大腸桿菌病是由于免疫力下降或環境中細菌負荷高引起的一種發生在弱體動物身上的疾病。主要的誘發因素如下。
禽呼吸道疾病,如病毒性疾病和支原體病;消化道感染,包括寄生蟲病、球蟲病和壞死性腸炎,以及消化道菌群不平衡;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菌株和毒性及微生物量等。
禽舍衛生程度不佳;應激,包括冷熱應激、過度擁擠、噪音和換料應激;飼料或飲用水微生物質量差;霉菌毒素中毒;舍內粉塵和氨濃度過高,破壞上呼吸道纖毛,使呼吸系統更易受到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影響;家禽互相攻擊、啄肛、腳墊皮炎和其他皮膚損傷;螨蟲、蒼蠅、昆蟲和嚙齒動物;飲用水污染等。
疫苗的副反應可激發大腸桿菌病。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可通過以下6 種主要途徑侵入動物體。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自身可引發呼吸道感染,或者當存在一些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時,如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支原體、多殺性巴氏桿菌、傳染性喉氣管炎及疫苗引起的副反應也會導致繼發大腸桿菌感染。
此外,為了使氣體交換更有效,禽類的肺泡比哺乳動物更薄,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如禽致病性大腸桿菌也更容易跨越屏障,在體內引發系統性或局部感染。
細菌感染、球蟲、霉菌毒素、水質或飼料質量差、換料、應激或抗生素使用等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可導致禽致病性大腸桿菌過度增長。當腸道屏障被破壞時,禽致病性大腸桿菌能穿過消化道上皮細胞,到達循環系統并開始局部或系統性感染。
皮膚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當皮膚被損壞或破壞,如在腳墊皮炎、皮膚有傷口或劃痕的情況下,微生物會在皮膚上繁殖或者侵入傷口,從而引起感染。家禽互相攻擊和啄肛已被證實會誘發大腸桿菌病。禽致病性大腸桿菌也可以通過組織傳播導致蜂窩組織炎,骨髓炎或敗血癥。當禽類免疫系統受損時,致病風險會進一步加大。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由于環境或消化系統問題,從泄殖腔增長,通過輸卵管上升到卵巢,引起生殖系統或體腔感染。當輸卵管感染時,卵黃可能掉落在輸卵管外,導致卵黃性腹膜炎。
肚臍感染(也稱為臍炎),是由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假單胞菌和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引起的。導致1 日齡雛雞肚臍發炎,無法閉合,這就為腹腔感染和敗血病打開了大門。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可以通過兩種不同途徑從父母代傳染給子代。
2.6.1 垂直傳播
在產蛋過程中,由于卵巢或輸卵管中存在禽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蛋白或蛋殼膜(卵黃本身很少) 受到污染。雞蛋在通過泄殖腔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污染。
2.6.2 水平傳播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通過穿透蛋殼從外部環境進入雞蛋內部。雖然在產卵時蛋殼受到大量微生物污染的情況并不常見,但來自產蛋舍內的禽類糞便或其他環境微生物,在運輸、儲存或孵化過程中可迅速將細菌引入蛋殼內。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對禽類引起感染,可導致死淘率增加,飼料轉化率降低,生長受阻,發育不良,產蛋雞無產蛋高峰或產蛋高峰期時間較短等。
如孵化過程中,種蛋被大腸桿菌感染,雛雞多發生臍炎及卵黃囊炎而引起死亡。大腸桿菌通過呼吸道進入雞體,可以引起氣囊炎、腹膜炎、肝周炎、心包炎,使雞群發病甚至死亡。大腸桿菌通過消化道進入雞體可引起腸炎、腹膜炎;大腸桿菌感染泄殖腔后可逆向進入輸卵管,引發輸卵管炎、卵巢及卵黃性腹膜炎。大腸桿菌進入血液可引起敗血癥,進而引起死亡;隨血進入眼球引起全眼球炎;隨血進入關節引發關節炎;隨血進入腦,引起腦膜炎。大腸桿菌與肺病毒混合感染可引起腫頭綜合征。一些病毒性疾病繼發大腸桿菌可引發嚴重死亡。
大腸桿菌廣泛存在于空氣、塵埃、水、土壤及糞便中,較容易通過呼吸、飲水、飼料感染雞群;同時由于血清型雞多樣性(根據資料記載,抗原有167 個血清型,K 抗原有80 個血清型,H 抗原有56 個血清型。血清型雞達200 多個),各種血清型交叉免疫效果極差,所以很難用疫苗控制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易產生耐藥性,在臨床治療中用了很多抗生素,但治療不好大腸桿菌病的現象也很常見。從生物安全角度講,大量用藥不但會產生耐藥性,還會對食品安全造成一定威脅。
大腸桿菌病的有效控制和預防有賴于識別和消除該病的危險因素,通過改善生物安全、衛生、空氣質量、營養、免疫力和1 日齡雛雞的質量,減少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影響程度。
4.1.1 生物安全和衛生
(1)環境衛生。場區內凈道與污道無交叉;車輛、人員通道,生產區入口,禽舍入口等關鍵位置均應設有可靠的消毒設施;行之有效的糞污清理設施保證禽舍及場區整潔;做好除害措施,尤其是嚙齒動物、蒼蠅及小甲蟲等。
(2)免疫消毒。設計完整的疫苗接種計劃,有效避免能誘發禽致病性大腸桿菌某些病原體,如呼吸道病毒、支原體、球蟲等;嚴格的消毒和合理地使用消毒劑也很關鍵。
(3)飲水衛生。飲用水是家禽疾病的傳播媒介,致病性微生物可通過飲用水污染傳播疾病,可以通過氯化,有效改善飲用水中微生物的指標和質量,其他的選擇:如臭氧,紫外光等,也可通過添加有抑菌和殺菌作用的優質酸化劑對飲用水酸化,來改善供水系統衛生。
(4)無害化處理。實時監控雞群整體和個體健康狀況,發現弱雞病雞及時處理,做好死雞無害化清理。
4.1.2 空氣質量
通過生物降解減少墊料中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減少粉塵和氨氣;適當通風和最佳的環境溫度和濕度。目前最有效的是先進的福利養殖設備配套智慧環控系統,調高雞群生活舒適度,增加蛋雞體質。
4.1.3 營養質控
提高飼料轉化率;減少飼料中的細菌含量;控制飲用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使用飲水消毒劑,如優質酸化劑和氯制劑一起在飲用水中添加使用,以及使用飼料添加劑均可促進腸道健康,減少腸道中的禽致病性大腸桿菌含量,增強腸道屏障;盡量避免調整體弱雞群或發生過應激反應雞群的飼料和飼料原料;控制霉菌毒素等。
4.1.4 優化免疫
由于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毒株的廣泛多樣性,疫苗不能提供絕對的保護。種雞接種疫苗,雛雞在15d 內都有有效的免疫,所以抓好防疫,防止家禽患有導致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如支氣管炎、支原體病、支原體中毒;優化疫苗接種方案;控制疫苗的副反應;促進腸道菌群健康;用具有免疫增強效果的飼料添加劑;減少應激等,對防控具有積極意義。
4.1.5 對1 日齡雛雞質量控制
源頭防控很關鍵。在環境和消化層面上減少種雞與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接觸;控制種雞的生殖系統感染;減少受精卵的糞便污染;改善受精蛋的蛋殼質量,以抵御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進入;減少1 日齡雛雞腸道菌群中禽致病性大腸桿菌數量。
大腸桿菌病主要用抗生素治療。10 年前抗生素曾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如今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許多菌株對多種藥物都有耐藥性。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菌株對四環素、磺胺類、鏈霉素、甲氧芐啶、硝基呋喃、萘二酸和氨芐西林特別耐藥。阿莫西林、新霉素、慶大霉素、氟喹諾酮類藥物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