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鵬
(甘肅省莊浪縣畜牧獸醫中心 744699)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溫帶濕潤氣候區,縣境海拔在1405~2857m 之間,年平均氣溫8.4℃,年平均降水量482mm,年平均日照時數2075.9h,無霜期160d,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農作物有冬小麥、玉米、洋芋,是隴東洋芋、蘋果、胡麻、蕎麥、蠶豆、中藥材的重要產區,縣城以西洛河兩岸,盛產果菜,素有“瓜果之鄉”美譽。全縣現轄18 個鄉鎮293 個村1521 個社,1個街道辦事處3 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553km2,總人口44.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39 萬人。總土地面積92 萬畝,農業人均占有耕地2.19 畝。年種植全膜玉米10 萬畝,紫花苜蓿留存面積達25.92 萬畝,甜高粱種植面積達1500 畝。2020 年全縣飼養肉牛達到9.3 萬頭、出欄3.7 萬頭;肉羊飼養量達到3.3 萬只,出欄2.2 萬只;奶牛存欄1230 頭。
糧改飼項目的實施是充分利用當地氣候、土地等資源優勢,重點以肉、奶牛養殖場為主體,通過流轉、租賃農戶的撂荒、溝灘等地,推廣以青貯玉米為主的優質飼草料種植及收貯,是當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梁飼兼顧,構建“以養定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促進全縣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增產增收。
傳統的飼養模式主要通過放牧、農作物秸稈等農副產品和糧食作為精料進行飼養。農作物秸稈大多以粗纖維為主,營養成分低,精料需求量大,造成糧食消耗大,同時存在人畜爭糧的問題。為降低養殖成本,減少精料供給,導致動物健康狀況下降,發病率高,畜產品質量下降。優質牧草經過粉碎、揉絲加工,窖貯或裹包青貯后,經厭氧乳酸菌發酵,抑制各種雜菌的繁殖,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易于消化,利于長期保存,是草食動物的優質飼料。同時提高了動物的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提升了肉蛋奶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加快了養殖業提質增效。
依托項目扶持,圍繞“種、管、收、貯、用”5 大環節,創設了“養牛場/專業收貯企業+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養殖場(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飼草料收貯一體化利益共享機制,優先支持規模養牛場(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轉(租賃)的方式,擴大糧改飼種植面積,建立玉米種植基地;引導部分養牛場(合作社)與種植大戶簽訂青貯玉米收購訂單。通過多種方式及措施提高糧改飼收貯數量,保證青貯質量,促進種養增收,夯實牛產業發展基礎,加快產業脫貧步伐。
近兩年,在“糧改飼”項目實施帶動下,一些小規模的養殖場(戶)認識到了青貯玉米的飼喂效果,通過種植成本測算及養牛效益對比,提高了場(戶)對青貯飼喂的認可度和種植青貯玉米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通過引導、推廣全縣糧改飼種植25 萬畝,帶動全縣完成玉米青貯58.5 萬t 以上,使青貯的普及利用率明顯提高。
規模種植戶通過種植青貯玉米,平均畝產4.5t,每噸340元,每畝收入1530 元,而種植籽粒玉米,平均每畝收獲玉米550kg,以當前玉米銷售價格計算(2 元/kg),每畝玉米收入1100 元。因此,通過種植青貯玉米,每畝增收430 元左右。按照全縣貧困戶糧改飼種植3.24 萬畝計算,累計增收1393.2 萬元,增收效益顯著。肉牛養殖場(戶),通過項目實施,日糧中增加了優質青貯玉米的供給量,生產性能顯著提高,養殖成本降低,增加了養殖收入,同時提高了肉、奶的產品質量。
依托糧改推廣及貧困戶飼草種植補貼、青貯飼草補助政策扶持,種草+養牛、種養+循環,“草—畜—果(菜)”的發展模式已經形成。2020 年全縣完成青貯玉米收貯任務的同時帶動全縣貧困戶青貯達3.2 萬t。鼓勵種植大戶與養殖企業簽訂青貯飼料收貯訂單。同時,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支持規模養殖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采取承包、流轉、租賃等方式擴大飼草種植面積,建立玉米種植基地,實現種養一體化,養殖企業流轉土地面積已占到收貯總面積的60%。
青貯玉米全株青貯后,通過飼喂草食家畜,減少秸稈廢棄及秸稈焚燒粉塵對環境的污染,通過過腹還田,改善了土壤肥力,保護了環境,同時促進有機農業增產增收,確保化肥使用的零增長。
提升飼草機械化收貯作業,盡力克服秋季多雨天氣對飼草收貯加工及收貯進度的影響,保障青貯飼草品質。2018 年以來,爭取縣委、縣政府政策扶持,對全縣養殖場(合作社)配發青貯裹包機168 臺,對全縣養牛貧困戶配發揉絲機3971 臺,加大裹包青貯推廣,解決散養戶、青貯小戶因青貯窖修建投資大,自建體積小,年青貯飼草量少的難題。同時提升機械化收貯、裹包加工工藝,在全縣推廣青貯裹包技術,徹底解決場戶收貯難的問題。縮短青貯收貯時間,提高效率,保證質量。
在項目實施中創設了“養牛場(合作社)/專業收貯企業+貧困戶”等模式,引導企業、養殖場戶與貧困戶建立飼草料收貯一體化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流轉土地、收貯飼草、種收貯等環節長短期務工、貧困戶牛只代養、分紅等方式實現貧困戶增收。同時政府為了夯實牛產業發展基礎,全力保障飼草供給,降低養牛成本,爭取實施貧困戶飼草種植及青貯補助項目,落實貧困戶種植青貯玉米3.24 萬畝,養牛貧困戶青貯3.2 萬t,帶動全縣貧困戶2.27 萬戶,進一步擴大青貯量,鞏固產業脫貧成效。
主要表現:(1)種植籽實玉米的農民不清楚青貯玉米的種植效益。受傳統種植籽粒玉米的觀念影響,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糧食入倉心里更踏實,并認為籽實玉米的經濟效益高于青貯玉米。(2)種植青貯玉米的養殖戶對青貯玉米飼喂牲畜的益處及經濟效益了解不足。
莊浪縣2017 年糧改飼試點以來,給予符合條件的養殖場青貯飼料給予專項資金補助,補助標準按照青貯量計算,大約40 元/t,測算到種植環節大約160 元/畝。造成政策補貼低,拉動效果不明顯。目前糧改飼的補貼對象多數是存量部分,沒有完全拉動拓展增量的政策創設預期效益。
要在實施推廣中加大糧改飼和草食畜牧業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種植及養殖效益測算對比,讓農戶真正認識糧改飼的推廣效益,積極參與糧改飼推廣中。同時,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辦法,加大農技人員及養殖戶的培訓,讓農技人員做好全株青貯玉米的技術指導工作,讓養殖戶充分認識到飼喂青貯玉米的好處。
在中央補貼的基礎上,地方也應配套補貼,加大財政對“糧改飼”推廣工作的扶持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另外,優質青貯飼料的生產、收割和倉儲過程中均離不開先進、適用的加工機械設備和倉儲設施。因此,建議借鑒專業化收貯服務隊,培育社會化運作的草牧業服務組織,為糧改飼種植的場戶提供機械租賃、倉儲和銷售等服務,保障優質飼草料生產、儲存和流通,持續促進糧改飼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