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上街子小學 張繼新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起步階段,教師借助小學數學教學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維拓展能力,使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能充分發揮這些能力。而要實現對這些能力的培養,則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活情境,從而不斷讓數學課堂有情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整個數學課堂氛圍活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互動頻率增加,對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產生學習的內生動力,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而且也不容易理解的,結合小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的這一特點,教師需要對數學知識進行轉換,比如與生活情境進行相融合,能使這一數學知識更為形象與生動,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也會更為有效。
在學生的周圍生活之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數學知識,也就是說,生活是數學知識的發源之地。教師在數學課堂之中適宜地創設生活情境,把數學內容融入其中,能讓學生借助所學知識觀察生活事物,漸次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對一些生活現象做到透徹理解。
如果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以填鴨灌輸式為主的話,教學活動產生的效果并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弱化,教師無形中不斷地強化自我的定位,如此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在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上都會缺乏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理解創造運用能力各個方面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數學認知產生學習動力,使學生積極投入思考、計算、驗證、推理、總結等這些主體行為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融入生活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對學生的觀察、實踐、推理、邏輯等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個別教師在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時,可以看到有些情境過于煩瑣,或者是太過熱鬧喧賓奪主,學生被生活情境所吸引,但是就其中所滲透的數學知識卻并沒有進行思考與探究,注意力出現偏移,這也說明了情境創設過于煩瑣或是花樣過多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
個別教師在進行生活情境創設時,選取的場景素材較為隨意,并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狀態以及學生的心理訴求,所創設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難以產生認同感,也無法快速進入到這一情景中進行思考與探究。這也說明了教師并未站在教學的角度以及學生的角度上面考慮這一生活情境該如何創設,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之還會產生不利影響。從學生角度出發所認同的生活,實際上與教師所站角度是不同的,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時,必然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該如何創設生活情境才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觸景生情,調動生活經驗,并且產生情感共鳴,樂于融入其中理解、掌握、分析、運用知識。
要讓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發揮實際效用,關鍵就在于教師要做到三結合,一是結合教學內容,二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三是結合課堂的教學節奏。通過科學合理地選擇與設置生活情境,從而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被調動,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樂于融情入境,投入學習探究之中。教師要分析研究教學內容,確定生活情境創設中所要呈現的教學的重難點,對教學目標以及目的加以明確;接著是要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生的生活狀態相契合設置、選擇生活情境;最后則是讓學生認為教師所設置的這一生活情境不僅是自己所熟悉的,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同時內涵豐富。教師選擇合適的時機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主動思考、主動分析、主動探究、主動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教師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引入課題,先后出示了生活中的三種椅子,然后詢問學生喜歡坐哪一種椅子并說說理由。學生通過直接觀察這一生活化的情景,并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最后在小結中認為椅子背的角度不同,作用也不同,教師乘勢引出本課所學內容。教師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使數學知識的傳授更為形象與生動,同時還充滿了生活氣息,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為全面了解透徹這部分的知識發揮最大潛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加大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交流與互動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會圍繞一個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闡述意見、各抒己見,由此也凸顯出學生的個性思維。而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教師充分地運用語言藝術講述一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鼓勵學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所學內容,開展富有生活味的數學競賽活動,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參與競爭之中,各個小組凝心聚力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小組成員之間積極地進行交流,碰撞思維,集合智慧共同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再通過各小組最終的結果,總結最佳的解答途徑和方法,使學生感覺到參與學習討論交流的樂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生活情境的創設是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但是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的認知上面,了解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近或者相符的認知還不夠,教師還需要借助這一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往深里走,不斷深入探究,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先進行平行四邊形以及梯形定義的概括,為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做好準備,再創設動手操作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之中認識和理解新知識、新概念。通過分一分、畫一畫、比一比等這一生活實際的操作過程,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培養,調動學生舊知識的正遷移,提升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分析、比較以及概括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正確區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異同點。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內容進行緊密結合創設生活化的游戲,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融情入境,感受學習知識的有趣有味,并對對游戲的時長進行精準把握,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激活數學思維,探索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總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生活情境,需要教師精心選材,做好前期準備,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際生活相結合,讓數學課堂奏響生活之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能力,培養學科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