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蘭州分校 趙偉宏
勞動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都認為是一種本能,人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就會了,無須進行相應的教育和指導。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對于勞動教育都不太重視。因此,很多學生都缺乏基本的勞動能力,自理能力,影響了他們自身的發展和進步。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教師在評價或者考核一個學生時,常常以成績為標準,學生核心素養中的勞動技能、勞動責任等,都被忽略不計。可見學校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輕視,這不僅僅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影響了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學生以為學習好,就能發展順利。其實,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勞動一直都是發展路上不可缺少的能力和資本。
由于現在的學生生活環境的原因,家長、學校、社會對于學習成績的側重,很多學生都沒有勞動的概念和意識。認為父母家人為自己做家務,保障學習后勤工作都是理所當然的。在調查中,筆者發現現在的學生放學后,不是在書桌前學習,就是在培訓班上課,很少看到孩子幫父母干家務的。首先,父母總覺得孩子的學習任務重,需要休息,因此不會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其實,家庭是孩子實踐勞動的最好場所,但這樣的機會往往被父母所謂的愛剝奪了。甚至于學校組織勞動任務,家長都會去代勞,或者認為學校應該請專門的人員進行勞動,而不是讓學生進行。這樣的意識會影響到孩子對于勞動的認識,會讓他們覺得勞動會影響和耽誤自身的學習和發展,從而不愿意進行勞動。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勞動實踐,讓學生參與勞動,認識勞動,他們才能敬畏勞動,尊重勞動。這也是新時代中小學生該有的素養。
勞動,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它不但可以鍛煉學生動作的協調性、責任意識、身體素質,還能增長學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可貴,從而敬畏勞動,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等,勞動更能使學生更加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更加熱愛學習。所以,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教師,絕不能把勞動看作是一門簡單的課程,它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因為,勞動是樸實的、偉大的,勞動蘊含著一切發展的意義,一切前進的動力。
家庭是一個小社會,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要想得到應有的享受,比如,吃住行,那么他就要有一定的勞動付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家長來說,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耳濡目染,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的實踐讓孩子明白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在家中對于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要盡量引導孩子動手去做,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
首先,父母一定要改變意識,不要認為孩子參與勞動,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其實,勞逸結合,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還能增加孩子對父母的理解,促進親子交流,使親子關系更融洽。比如,在孩子幫母親晾衣服的時候,孩子可以把自己剛才在學習時遇到的難題或者解決難題的過程與父母交流,或者把學校的趣事與父母交流。父母也可以趁此機會,與孩子交流自己平時對某一些事情的看法,或者對孩子學習的看法,處事為人的看法等,這樣既能引導孩子,也能增強孩子的信心。其次,關于勞動與孩子多交流。家長要以朋友的語氣,身份,給孩子傳授勞動的知識、技巧。如被子如何疊才能更平整,被套如何套才能更輕松、更快地套上。還有洗衣服時,要注意淺色的衣服一起洗,深色的一起洗等等。這些雖然不能一下子都教給孩子,但是可以在與孩子交流時,有意無意地傳授給孩子,孩子就能在以后的勞動中通過實踐,更加理解這些理論,掌握這些技巧。這不但能增強孩子的勞動興趣,也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勞動能力以及他們對勞動的認識。
學校是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勞動教育和文化教育同樣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此,學校要設置系統的勞動課程,對中小學進行全面的勞動教育,在資金投入方面要有相應的保障,要有相應的器械和場所進行。學校還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方式設置勞動課程,保證孩子勞逸結合,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他們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偉大,并尊重勞動,愛上勞動。也可以結合一些勞動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其次,學校要為學生創造勞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勞動,體驗勞動。比如,組織學生春季植樹、每周一次的大掃除,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公益勞動,如擦洗學校附近的護欄、撿公園的垃圾或者本著保護母親河的目的,組織學生去黃河邊撿垃圾等,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工廠參觀、參與一些適當的勞動等,這些實踐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和技能,也能增強他們對勞動的認識,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習慣。
學生的教育由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構成。在社會中,各個部門要加大勞動教育的宣傳,要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愛勞動的思想。勞動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種長期的培養過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因此,社會各個部門要配合學校組織各種適合學生的勞動活動,豐富他們的成長經歷。社會各界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勞動實踐游學的基地,擔負起教育平臺的重要責任。積極配合學校和家庭,開展一些公益的勞動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比如定期開展尊老愛幼的活動,讓學生進入社區、敬老院、福利院等進行志愿者活動。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引導和宣傳工作,幫助環衛工人清理垃圾,清掃道路。在敬老院和福利院進行文藝演出,為孤寡老人,孤兒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與貧困山區的孩子結成幫扶對子,為他們捐贈圖書或者衣物等,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凝聚力量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營造勞動最光榮的社會氛圍。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會、學校、家庭就一定要重視勞動教育。不但要加強勞動理論教育,還要家校合作,社會加以配合,為學生創造勞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認識勞動、參與勞動、喜歡勞動,從而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勞動品質和綜合素養。